地产圈最近又炸开了锅,王健林带着 48 座万达广场甩卖的消息冲上热搜。
这事儿一出,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说他比恒大的许家印还惨。
从曾经喊出 "先挣一个亿小目标" 的中国首富,到三年卖资产还债 6000 亿的 "卖卖卖达人",王健林的落差确实惊人。
恒大早已彻底崩盘,许家印本人也被抓了,王健林至少还在苦苦支撑,可他真能支撑得住吗?
首富变“首负”
说起王健林,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他那句火出圈的“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2013年,他以2600亿身家登顶华人首富,万达广场以“一周开一座”的速度在全国疯狂扩张,那个时候的万达,风光无限,堪称中国商业地产的标杆。
但风光背后,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万达能跑这么快,全靠 "高杠杆、高负债" 的扩张模式撑着。
简单说就是 "借鸡生蛋":先从银行贷款拿地,再用土地抵押融资建广场,等广场开业收租后再还旧债、借新钱,循环往复。
有数据显示,那些年万达的负债率常年超过 70%,远高于房地产行业 50% 的安全线。
业内人私下调侃,这就是 "十个瓶子七个盖",全靠资金快速周转维持表面光鲜,资金链始终绷得像根紧弦。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 2016 年。
那一年,万达突然宣布从港股退市,谁也没想到这一退直接踩响了 "地雷"。
退市触发了之前签订的对赌协议,协议要求万达必须在约定时间内重新上市,否则就得回购股份并支付高额利息。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一下子让万达的现金流紧张起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紧接着国内监管环境收紧,海外投资被严格管控,银行也开始收缩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
曾经靠 "借钱扩张" 的万达,突然断了 "输血" 渠道,压力瞬间拉满。
王健林也一夜之间从 "首富" 变成了 "首负"。
最艰难的时候,万达总负债突破 4000 亿,每个月光利息就得还上数十亿。
面对濒临断裂的资金链,王健林开启了疯狂的 “自救模式”—— 卖!卖!卖!
甩卖万达还债
2017 年堪称他的 "甩卖元年",先是以 637 亿的价格,把 13 个文旅项目和 77 家酒店打包卖给了融创和富力。
紧接着又陆续抛售海外资产,从美国的影城、欧洲的体育公司,到芝加哥的摩天大厦、澳洲黄金海岸的楼盘,只要能换成现金的资产,几乎都被摆上了货架。
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面子、规模,都比不上活下去重要。"
这场 "卖血自救" 一搞就是好几年。
进入 2023 年,万达出售的步伐不但没放缓,反而更密集了。
先是把旗下多家高端酒店卖给了同程旅行,2024 年初又一口气转让了 26 座万达广场。
而 2025 年 5 月传出的消息更让人震惊。
王健林又把 48 座万达广场一次性打包出售,据业内估算,这批资产总价可能高达 500 亿元。
有人可能会问,卖了这么多资产,万达的债务到底还得怎么样了?
客观说,这三年的 "割肉" 确实换来了喘息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万达累计偿还债务超过 6000 亿元,整体资产负债率从最高时的近 90% 降到了 65% 左右,短期没钱还债的危机暂时缓解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万达已经安全上岸。
截至 2025 年 8 月,万达及其关联公司被执行的金额累计超过 76 亿元,有息负债仍高达 1375 亿元。
更棘手的是,持续甩卖核心资产让万达的 "造血能力" 大不如前。
曾经靠万达广场收租、靠文旅项目引流的盈利模式,如今因为项目减少而威力大减,营收和盈利能力都肉眼可见地疲软。
这时候大家难免拿王健林和许家印比,但俩人面对危机的选法、落得的下场,那真是完全不一样。
跟恒大许家印的对比
2021 年恒大爆雷,2.4 万亿的天量债务压得人喘不过气,留下的是全国遍地的烂尾楼、无数血本无归的投资者,还有等着交房的普通购房者。
许家印本人也被依法抓起来了,更让公众愤怒的是,他在危机爆发前还搞 "技术性离婚"。
把 427 亿资产转至前妻名下,在海外设立信托基金,被网友骂成 "转移资产、准备跑路",这种不顾他人死活的做法,彻底丢了人心。
反观王健林,虽然同样深陷债务泥潭,但应对方式完全不同。
他没有悄悄转移资产,也没有 "躺平" 耍赖,而是选择了最 "笨" 也最艰难的路 —— 卖资产还债。
从文旅项目到海外大厦,从酒店到万达广场,哪怕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不断缩水,哪怕品牌影响力大不如前,他还是咬牙扛着。
有业内人士说:"王健林这是在用自己的名声和家底兜底,至少没让万达像恒大那样彻底崩盘,算是尽了企业家的责任。"
但质疑声也从未停过: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割肉模式,到底能撑多久?
没了万达广场这个核心现金流来源,万达未来靠什么赚钱还债?会不会有一天还是逃不掉重组的命运?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其实王健林的困境,早已超出了个人或企业的范畴,他更像是中国房地产高杠杆时代的 "缩影"。
过去几十年,不少房企都靠着 "借钱扩张" 野蛮生长,把规模看得比利润重,把负债当成 "捷径",万达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如今行业降温,高负债的 "恶果" 陆续显现,万达的阵痛,本质上是行业从狂热回归理性必须付出的代价。
万达能否真正走出困局,现在还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房地产的 "黄金时代" 已经过去,靠杠杆赌未来的玩法行不通了。
大浪淘沙之下,只有那些尊重市场规律、敬畏金融风险、坚守责任底线的企业,才有可能熬过寒冬。
对于王健林和万达的未来,你觉得他们能撑到 "黎明" 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