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村超”“苏超”爆火之后,最近这段时间,“赣超”“汉超”“湘超”等各个地方的区域联赛,也都收获了一大波流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内民间足球蓬勃兴起,踢得起劲,看得热闹,不管是球迷还是非球迷,都对此津津乐道。
在“苏超”接近尾声时,半个月前开打的“湘超”开始接力,“苏超”有“十三太保”挑战南京,“湘超”也有十三个“充电宝”“围攻”长沙。大家都比着玩“梗”,激烈的比赛之余,也增添了更多的娱乐性。以家乡情结为纽带,更是吸引了众多普通人的关注。
我有一个朋友邹红利,老家是湖南邵阳,已定居上海多年,这些天他在忙着酝酿一件事:召集江浙沪的湖南老乡,组建长三角“包邮区”的湖南人队,回家去参加“湘超”。他说:“我看到网上都在热炒深圳的湖南人要组队踢‘湘超’,我们长三角的为什么不行?”
也许,邹红利的这个计划,到最后可能只是“纸上谈兵”,想要实现难度不小,但不得不说,像他这样远在外地的湖南人,关心“湘超”比赛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成立了多个“全国湘超球迷联盟”。一到周末的比赛日,群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关心自己家乡球队的表现。
以往谈起中国足球,主题无非是国家队、中超联赛等,可惜他们总是太不争气,成绩一直上不去,各种问题还一大堆,让千万中国球迷伤透了心。但如今,全国各地兴起的民间联赛,却让足球这项运动,从纯粹的竞技性中走出来,走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边、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里。无论是主场抢一张球票的难度,还是网络上相关话题的热度,亦或是各地球场动辄三四万人的上座率,都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我们无需去刻意比较职业联赛与民间联赛,更没必要褒此贬彼。从水平上来说,即便是地区联赛的冠军队,也很难与一支中甲甚至中乙队相抗衡,更别提所谓的“挑战国家队”。但这并不妨碍,“业余”的他们“自娱自乐”。何况谁能肯定,现在这些踢“某超”的年轻一代,甚至包括观众席上看比赛的青少年,将来不能进职业队或者国家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赛之余,各地也在想尽办法、挖空心思“足球搭台,文旅唱戏”,借联赛来展示自己的特色和特产,吸引外地游客参与,将“流量”变成“留量”。每逢主场比赛,体育场周围人潮汹涌,更像是一场城市的大联欢,足球早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
从“村超”到“苏超”到“湘超”等等,民间足球带来新的玩法、新的希望、新的格局、新的生命力。随着民间足球的遍地开花,中国足球仿佛换了一种模样。各地民间联赛的举办,闪耀着城市属性的光芒、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更是给体育产业、文旅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足以证明民间足球大有可为。
原标题:《新民体育丨“苏超”爆红之后是“湘超” ,中国足球仿佛换了模样?》
栏目编辑:黄永顺 文字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关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