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重庆,暑气未消,街头巷尾仍涌动着城市的活力。9月9日,两路派出所接处警大厅的玻璃门被轻轻推开,一位神色焦急的外国友人走了进来。他是来自巴基斯坦的游客,此刻正被手机“罢工”的难题搅得心烦意乱。
异国他乡的“手机危机”
游客站在大厅中央,对着手机又是划又是按,可屏幕亮度越来越暗,网络信号也始终跳不出来。语言不通的他,只能用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向民警求助。
会英语的民警张瀚月注意到后,立刻上前沟通。一番比划加简单英语交流后,终于明白:手机电量只剩10%,还没了流量,既连不上网,也联系不上朋友。在陌生的中国城市,通讯工具“失灵”,就像断了和世界的联结,游客的焦虑写在脸上。
民警接力:把“难题拆成小事”解决
没有丝毫犹豫,张瀚月和同事们开启了“暖心救援”:
第一步:续上电量,所里没现成充电宝?找同事借!有人立刻联络其他办公室,很快递来充满电的充电宝,给游客手机续上命。
第二步:通上网路,电量有了,没流量还是断网。民警打开自己的手机热点,帮游客连上网络,让他能给家人报平安。
第三步:长效解决,可热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游客接下来几天在重庆游玩,没流量可不行。民
警一合计:带他去营业厅办电话卡!于是,张瀚月带着游客直奔附近移动营业厅,帮忙翻译、沟通套餐,办妥了电话卡。
整个过程,游客从最初的局促不安,逐渐放松下来,眼里满是感激。张瀚月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他应该是第一次来中国,咱重庆人好客,不能让外国朋友带着遗憾逛山城啊。
善意的回响:你们都很棒!
难题解决后,游客在手机上打下一段英文:Really happy to meet up people You all are good Thank you(真的很高兴能结识新朋友,你们都很棒,谢谢你们),还贴心地附上中文翻译。简单几句话,是对重庆民警最直白的认可。
这件事看似是“手机没电没流量”的小插曲,背后却藏着大情怀:
城市温度的具象化,重庆向来以热情豪爽闻名,民警的举动,把“山城 hospitality(好客)”落到了实处,对外来者,不分国籍,先递上热心肠。
中外友谊的民间注脚,中巴是“铁杆朋友”,这份友谊不止在高层互动,更在普通人的微笑、帮助里生根。游客遇到难处时,民警的主动援手,让“巴铁”情谊有了更鲜活的民间记忆。
基层服务的暖心示范,派出所本是处理治安、纠纷的地方,却成了外籍游客的“求助站”。民警用行动证明: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是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无论语言、肤色。
在全球化浪潮里,重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当巴基斯坦游客因手机困境焦虑时,民警们用充电宝、热点、电话卡,搭起了一座“温暖桥”。这头是重庆人的热忱,那头是外国友人的感动。而这样的“小温暖”,正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友好名片。它不在宏大叙事里,就在街头巷尾的一个微笑、一次援手、一段“手机救援”的故事里。
未来,还会有无数外国友人走进重庆、走进中国。愿每一次相遇,都能像这次一样,被善意接住,被温暖包裹。因为,真正的友好,从不是口号,是一个个普通人把善意变成行动的瞬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