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特朗普又开始了,这次不是骂中国,而是——夸。听到这是不是感觉要下雨打雷了?更劲爆的是,他这次夸的理由,简直让人笑到头掉。
在最新的讲话里,特朗普说:美国公司不该强制披露季度报告,改成半年报更好。理由呢?因为这样能省钱,让高管专心运营。然后,他甩出一个“神逻辑”——中国企业有50到100年的长远眼光,而美国却被季度财报绑死。最后,他感叹:“这可不妙!!!”三个感叹号拉满情绪。
听到这里,所有人脑子里同时冒出了三个大问号:中国真没季报吗?特朗普你又编呢?美国网友立马在线纠正:别慌,中国上市公司跟美国一样,也有季报。区别在别的地方,不在这个。于是场面就很魔幻——特朗普因为羡慕中国的长远规划,顺手虚构了个事实,结果被自己人啪啪打脸。
但是别笑太早,这里面其实藏着一层很扎心的对比。特朗普搞混了信息,却抓住了核心:美国资本主义的制度病,就是被季度利润绑架。什么长期投入?什么五十年百年大计?对华尔街来说,只有下个季度的股价才是王。管理层天天琢磨的不是怎么建厂搞研发,而是怎么修饰财报、怎么稳住投资人。利润低一点就被炒鱿鱼,谁还敢玩长期?
这跟中国的差别,确实肉眼可见。中国政府有“五年规划”,有“远景目标”,甚至提出“2035年远景”。这种长远布局在西方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特朗普正是被这个长期主义刺激得不行,才一拍脑袋,说中国公司肯定也不披露季报,毕竟人家“看得太远了”。问题是,他想象出来的“中国模式”,并不是现实的财报制度,而是他心里的“羡慕投影”。
所以这事特别讽刺:特朗普口口声声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动不动就“要学中国”。以前是羡慕中国基建速度,说我们建高铁像堆乐高,美国修条路要扯十年;这次直接说中国有百年眼光,美国公司还在为季度财报打转。他嘴上骂得狠,但一到真刀真枪比制度,就忍不住伸长脖子往中国这边瞅。
更好笑的是,他这次的逻辑漏洞大得离谱。中国公司明明也有季报,监管要求不比美国松;但是,中国确实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国家层面的长期战略,给企业定下方向,帮企业顶住短期的风吹草动。比如新能源、芯片、高铁,这些行业哪一个不是前期投入巨大、见效慢?但因为有政策的“耐心”,企业才敢硬着头皮往前冲。换成美国?一两年看不到盈利,资本早跑光,项目直接胎死腹中。
特朗普抓到的焦虑点就在这里:美国制度没有耐心。华尔街想的永远是“快钱”,政治家想的永远是“下届选票”,结果整个国家的战略眼光越来越短。反观中国,哪怕争议再大,五年规划、十年目标还是一版一版往前推。特朗普不服气,但心里清楚,美国就是输在这。
然而问题来了:特朗普的药方能治病吗?把季报改半年报,就能培养出五十年眼光?别闹了。你让华尔街少看两次报表,他们就会少点逐利吗?他们只会逼公司提前爆雷,把该收割的利润先掏走。制度病不在报表频率,而在整套资本逻辑。
所以这次特朗普的发言,就是典型的“情绪大于事实”。他确实真心羡慕中国的长期主义,但因为认知混乱,把“国家战略眼光”错认成“公司不披露季报”。这种错位,反而暴露了美国政治家的焦躁:一边打着骂中国的旗号,一边又忍不住想学中国。结果学不到点子上,只能制造一出尴尬的自我打脸。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美国社会内部对这种“短视病”也很清楚。很多学者早就批评过:季度财报让美国公司变得功利,无法承担长期项目。但改革难度极大,因为这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基因。特朗普这番言论虽然被嘲笑,但能说出来,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美国精英们的焦虑正在堆积,他们看得见差距,却改不了轨道。
所以,看似是一场荒唐的口误,背后其实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美国人看到了中国式长期主义的优势,也看到了自己体制短板的致命。特朗普的“夸中国”,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本能反应。就像他最后那句感叹:“这可不妙!”没错,对美国来说,真不妙。
而我们呢?该不该笑?笑归笑,但心里清楚:长期主义从来不是白送的礼物,它需要顶得住诱惑,扛得住短痛,才能换来后劲。特朗普眼里的“中国五十年眼光”,其实是几代人硬啃下来的成果。美国想学?很难。但我们要守住自己的节奏,不被别人的焦虑打乱,这才是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