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格局中,华夏银行作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商业银行,本应在市场中稳健前行,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却让其陷入舆论漩涡。
2025年9月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罚单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华夏银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因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问题,华夏银行被处以8725万元的高额罚款,相关责任人员也受到警告或罚款,合计罚款20万元。这一“天价罚单”不仅是对华夏银行违规行为的严厉惩戒,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合规管理和业务运营的深深担忧。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9月5日收盘,华夏银行股价报7.34元/股,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48%,总市值为1168.16亿元,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了对该行的不满与担忧。
事实上,这只是华夏银行2025年被罚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华夏银行在2025年已收到11张罚单,累计罚款达9907万元 ,罚款原因主要集中在信贷违规。从年初深圳分行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到8月温州分行贷款“三查”不到位、违规发放借名贷款等,信贷违规问题贯穿全年,且涉及多家分行,这充分暴露出华夏银行在信贷业务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内部控制体系亟待完善。相比2024年全年因贷款资金被挪用、违规资金回流及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累计被罚超千万元,2025年的罚单金额大幅攀升,仅8个月时间罚单金额就远超去年全年,监管部门对其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也凸显出华夏银行合规经营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罚单不断,华夏银行的业绩表现也不容乐观。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华夏银行多项关键指标同比下滑。营业收入为455.2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83.54亿元下降5.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24.6亿元下降7.95%,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位列倒数第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更是位于倒数第一。
业绩承压的背后,是营收结构的失衡。利息净收入作为传统营收支柱,上半年同比减少3.6%至305.74亿元,成为拉低整体营收的关键因素。受LPR利率持续下行、优质信贷资产稀缺性加剧影响,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473.84亿元,同比降幅达9.17%。资产质量方面同样面临挑战,不良贷款率为1.6%,与2024年年末持平。其中,个人贷款不良余额162.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17亿元,个人贷款不良率2.27%,比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反映出消费信贷、信用卡等零售业务风险防控压力加剧。此外,华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较2024年底有所下降,资本实力有所削弱。
为了优化资产结构,华夏银行持续“甩卖”不良资产。2025年2月和8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多次挂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债权本金和本息总额巨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之大。
2025年是华夏银行“五年规划”收官之年,2月杨书剑出任华夏银行党委书记,3月当选执行董事、董事长,5月正式掌舵华夏银行。自2024年以来,华夏银行董监高大洗牌,十多个重要岗位发生人员变更。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华夏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内控治理水平,加强合规管理,杜绝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如何提升盈利能力,优化营收结构,改善资产质量,化解业绩困境,是摆在新领导班子面前的两大难题。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华夏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恐将愈发艰难,其“五年规划”的收官也难言圆满,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