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只要美国 “狗粮” 到位,“台独”就会有动作。赖清德已经喊话全岛拒绝投降,这是做好了流血丧命的准备?
美国突然放出要和台当局达成 “重大贸易协议” 的消息,赖清德紧接着就借新版全民防卫手册喊出 “拒绝投降”的口号。
这两件事到底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早就商量好的 “双簧”?
我们先看第一件事。
9 月 11 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接受采访,张口就说 “美国将与台达成重大贸易协议”。
但有意思的是,通篇采访没提一个字协议内容,没说什么时候签,没说涉及哪些领域,就只把 “台湾” 和 “重大贸易协议” 这两个词绑在一起说。
这就奇怪了,要是真为了促进贸易,怎么连最基本的协议细节都藏着掖着?要是单纯的经济合作,犯得着让商务部长在国际媒体上特意 “点名” 台湾地区?
所以我们先扒一扒美国的 “贸易协议” 到底是什么来头。
往前倒推两个月,7 月 31 日美国公布对台的“对等关税”是 20%,当时赖清德说这只是 “暂时的”,后续会谈更好的结果,但岛内在野党直接骂这是 “重大挫败”,还说谈判是 “黑箱作业”。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台当局想降关税,肯定得给美国好处。
之前有台媒说,关税谈判的时候,台当局拿出了 “保证市场全面开放、台企四年投资 2500 亿美元” 当筹码。
虽然台当局并未证实这个说法,但美国在这个所谓的贸易合作中一直占主导,这点没人否认。
这次所谓的 “重大贸易协议”,明摆着就是美国拿到好处后,要给 “台独” 的一点 “甜头”。
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要让 “台独” 更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变成遏制中国大陆的 “棋子”。
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做法,能充分印证这个心思。
卢特尼克之前专门给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打了个电话,威胁要收回 “芯片法案” 的补助。
结果呢?没过多久,台积电就宣布对美国追投 1000 亿美元,总投资一下子飙到 1650 亿美元。
一边用 “贸易协议” 画饼,一边在关键产业上施压,美国对台当局的 “支持”,哪里是真心的?根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把台湾地区绑在战略战车上。
现在美国商务部长放出 “协议” 的信号,无非是想让赖清德之流更依赖美国,然后在台海挑事,破坏这边的和平稳定。
再看第二件事,几乎是同一天,路透社曝出台当局下周要发新版“全民防卫手册”。
这本手册也有新花样,首次增加了 “遇到敌军该怎么应对” 的内容,还特意强调 “任何‘台湾投降’的说法都是虚假的”。
表面看像是在 “保护” 民众,可实际上呢?不过是制造恐慌、挑动对立罢了。
赖清德这是想借着手册发布的由头,在全岛范围里喊话,让民众 为了“拒统”做好流血丧命的准备。
台海稳定,岛内民众才能好好过日子,这是最基本的道理。而赖清德为了 “台独”,宁愿跟着美国的节奏走,把局势搞得越来越紧张。
就在日前,我国航母福建舰穿越台海,前往南海执行任务。
海军发言人说的很清楚,这是航母建造的正常安排,没针对任何目标,台当局却借着这事炒作 “大陆威胁”,为发布手册、煽动民众找借口。
这种把政治私利放在民众安危前面的做法,真的是为台岛好吗?
万一局势紧张升级,最后要承担后果的,还是岛内的普通民众。
岛内经济特别依赖外贸,尤其是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度很高。要是因为 “台独” 把台海搞乱了,经济肯定会受重创。
之前美国说要对输美半导体征 100% 关税,就已经让岛内半导体产业慌了神。
要知道半导体可是台岛支柱产业。要是局势再升级,不光是半导体,其他外贸出口、民众的就业和收入,都会受影响。
说到底,民进党当局者和就是想让普通民众为其 “台独” 野心买单。
这不由让人想起岛内在野党的批评,之前台美关税谈判,在野党就说 “这是把台岛的利益拱手让人”。现在再看 “贸易协议” 和 “防卫手册” 的联动,这不就是把台湾地区往更危险的地方推吗?
历史上,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从来都没有好下场。“台独” 和外部势力勾连,想实现“谋独”的野心,只会让台海更紧张,给民众带来灾难。
美国的 “贸易协议” 是诱惑 “台独” 的 “狗粮”,不是真心为其考虑;赖清德的喊话,更是在把台岛往悬崖边上推。
台海的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利益。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 “台独”,才能让台海稳定,岛内民众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那些想分裂国家、破坏和平的人,不光会遭到所有中华儿女的反对,最后也必然会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