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曾如此
在某个寻常的夜晚,你郑重地写下一份计划——关于学习、健身、存钱,或是其他一桩心心念念的愿望。
起始时动力充沛,每一天的执行都像一次庄严的仪式。
你沉浸在自律带来的掌控感中,仿佛看见更好的自己正逐渐成形。
可突然某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加班、一次推不掉的聚会,或是情绪一次无预警的低落,轻易打断了这场仪式。
之后,重启变得异常艰难。那颗曾经饱满昂扬的心,如同悄悄泄了气的气球,再难飞扬。
你开始自我质疑,甚至陷入焦虑,认定自己“缺乏毅力”“成不了大事”。
如果你也曾如此,请明白: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境,也绝非“堕落”或“摆烂”的证明。
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状态,许多人都在经历类似的循环。
它背后藏着我们对于“自律”的误解、对“完美”的执念,以及内心深处未被察觉的情感逻辑。
今天,我们想诚恳地谈谈这种被称为“间歇性努力”的状态,以及它为何成为如此多人精神内耗的来源。
一、自我怀疑的循环
所谓“间歇性努力”,是指个体在某段时间内高度投入、专注甚至进入心流状态,却因某种中断而突然跌入动力丧失、情绪低迷的周期现象。
它既可能源于内在情绪波动或动机缺失,也可能来自外部的压力、干扰或诱惑。
我曾记录过一位来访者小A的经历。
因父母屡次提醒体重,她几乎每年都会启动减肥计划。
她会详细列出每周食谱、训练项目,设定诸如“一个月减重十斤”之类明确的目标。
起初几日,她总能一丝不苟地执行,甚至享受其中的秩序感。
但只需一次公司聚餐、一场情绪性的食欲,或仅仅因为某天特别疲惫,计划就被搁置了。
“既然已经中断,索性彻底放松”,她这样告诉自己,转而暴饮暴食,体重迅速反弹,甚至超过之前。
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责与更深的焦虑:
“我连体重都控制不了,我还能做好什么?”
小A的状态,折射出许多人的真实困境。
其背后往往存在两个心理动因:
第一,目标的动机来自外部,而非真正源于自我。
小A并不真的认为肥胖影响了自己的健康或快乐,她只是想满足父母的期待。当行动不是发自内心,人就很难在遭遇阻力时保持持久的韧性。
第二,计划中缺乏对“意外”的容错设计。
我们常常默认执行过程会完全按预想推进,却忽略了现实中的变量:突发的工作、身体不适、情绪波动……一旦计划被打乱,容易陷入“全或无”的认知陷阱:要么完美执行,要么彻底放弃。
这种反复出现的间歇性努力,若不加以觉察和调节,容易引向三类心理后果:
- 持续内耗:人在间歇状态中情绪极易波动,短暂放纵带来快感,随即又因自责陷入沮丧,形成无休止的自我对抗;
- 自我攻击:陷入“是我能力不足”“我不够自律”等否定性叙事,甚至扩散为对整体自我价值的怀疑;
- 潜在的情绪淤积:如小A所说,每次失败都在心中积累更多压力与自我否定,长期可能诱发抑郁或焦虑倾向。
![]()
二、完美主义,才是真正的“自律陷阱”
那些总陷入“间歇性努力”的人,表面看是意志力不足,实则是隐性的完美主义者。
效率研究者Lachel曾提出“自恋之猫”的比喻——
有些人对自我抱有极高期待,习惯以理想化的标准审视自己,对瑕疵极为敏感。
他们渴望成为那个“高度自律、毫不松懈”的自我,一旦执行中出现偏差,就容易产生溃败感,甚至全面放弃。
这指向一个关键误区:许多人认为,自律的前提是完美执行。
但事实上,真正的自律恰体现在对“不完美”的包容中。
它是一种持续调整、不断找回重心的能力,而非从不偏离轨道。
更深入看,“间歇性努力”也可被视为一种心理保护机制。
正如《拖延心理学》所指出的:部分完美主义者因害怕面对“努力后仍可能失败”的现实,宁愿以拖延或间歇放弃作为缓冲。
表面上他们在堕落,实则是以此回避对自我能力的直接评判。
真正可持续的成长,从不是一味紧绷的过程。
就像一根皮筋,长期紧绷只会失去弹性,甚至在断裂时伤到自己。
而懂得适时松弛、调整节奏的人,反而能走得更稳、更远。
三、允许中断,学会重启
要走出“间歇性努力”的循环,并不意味着必须更严厉地要求自己;
相反,它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努力”与“休息”的关系,构建更具弹性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以下几点或许可供参考:
1. 为计划预留弹性空间
制定目标时,就应预见可能的波动与干扰。
例如,减肥中遇到聚餐,可事先决定“适当进食,餐后增加运动量”,而非要么完全禁食、要么彻底放纵。
把时间尺度拉长,以“周”或“月”为单位看待进展,而不纠结于单日的完成度。
同时,明确将休息与娱乐纳入日程,比如保证睡眠、设定奖励机制,让计划更贴近人性,也更具可续性。
2. “五分钟启动法”:重新定义的开始
这是由卡尔顿大学心理学团队提出的实践方法:
选择一个待启动的任务,设定五分钟计时,在此期间全力投入、不中断。
时间结束后评估状态,再决定是否继续。
它的原理在于:启动本身是最困难的一步。
而五分钟既短暂易接受,又足以让人进入状态、积累初步成就感。
很多时候,继续的动力,就藏在这微小的开始之中。
3. 叙事转变:间歇≠失败
努力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过程,中断不代表全盘失败,放松也不该伴随罪恶感。
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在暂停之后,再次按下继续键。
试着把这样的周期视作呼吸:有吸气,也要有呼气;有努力,也要有恢复。
它们共同构成生命的完整节奏。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实而坚韧地向前。
![]()
最后的话
或许我们该放下“必须一直奔跑”的执念。
这个世界常常强调“不停歇”,却很少教会我们“如何好好休息”。
间歇性的低潮,不是缺陷,而是人性的一部分;不是终点,而是重整旗鼓的起点。
真正的成长,从不是直线上升的。
它蜿蜒曲折,有跌宕有起伏,有加速也有暂停。
而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节奏,允许自己偶尔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我们反而可能走得更远、更踏实。
愿你能在必须奋进时全力投入,也能在需要休整时坦然暂停。
如果您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如果您觉得生活不开心
都可以找我聊聊,我跟您一起分析问题,给您一些有效的建议,尽我所能帮助您!
别怕心事重重,百恩陪你慢慢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