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眼含澄澈,心藏韧劲儿;以声为阶,以戏为帆”,提及青年艺人方晓东,观众既会想起《声入人心》舞台上用《秋日》打动众人的清澈歌者,更会为《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中家暴受害者许漾的隐忍与爆发深深动容。这位来自湖北襄阳的千禧一代艺人,用六年时间完成从声乐舞台到影视荧幕的“声影双栖”蜕变,以专业与赤诚诠释艺术初心,更以正能量姿态与青年同行。
“有光”系列内容由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指导,人民能量网、促进会声音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美育工作委员会、《城市周刊》文艺部、《玩趣天下》杂志等单位联合主办。本文由邢家畅撰稿,雷龙宇终审,王方圆总编,能量中国·中国发展网传播矩阵受权首发。特别鸣谢方晓东艺人团队。
逐光启程:地域浸润与艺术启蒙的双向滋养
襄阳的汉江水与古城墙,为方晓东的艺术底色埋下“刚柔并济”的种子。“汉江水灵动包容,古城墙厚重有侠气,这种气质早就刻在我骨子里了”,上大学前完整的故乡成长时光,让他在日后诠释“外柔内刚”角色时,总能自然流露地缘情感 —— 去年回襄阳取景拍戏时,站在熟悉街道的他,更直言“像带着角色回家,特别踏实”。
童年的声乐与钢琴学习,为他推开艺术表达的第一扇门。从最初机械练指法、记乐谱,到青春期领悟“音乐也是一种表演”,再到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他不仅夯实了声乐功底,更参透“为何表达”“如何表达”的深层逻辑。虽曾因专业方向困惑 ——“音乐教育偏向传道授业,而我更想站在舞台和镜头前表达”,但他始终清醒:“是音乐专业给了我敲门砖,表演则让我找到了更强烈的热爱。”
2019年,《声入人心》第二季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一曲《秋日》拿下“首席”,让他收获“被看见的喜悦”,也在声乐表演中积累了“用情绪打动观众”的核心能力;2020年出演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更让他首次体会“歌与戏结合”的魅力 —— 既要用歌声传递情感,又要用肢体塑造角色,“比如唱到悲伤段落时,手势和眼神都要跟上情绪,这段经历为后来拍影视剧打下重要基础”。
荧幕深耕:角色肌理中见真章,以细节铸就立体形象
在方晓东的表演认知里,“没有小角色,只有没读懂的人生”。这份较真,让他在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角色塑造中,总能精准捕捉人物特质,用细节让角色“立起来”。
从《难寻》中重情重义的昔旧世子,到《谁杀了画眉鸟》里隐忍谋算的陆岩崇,再到待播剧《闻香记》的民国角色白港生,他的角色版图不断拓展。塑造昔旧世子时,他设计大开大合的肢体动作,“行礼时手臂张开幅度更大,贴合少数民族的豪爽洒脱”;诠释陆岩崇,便放慢语速、让眼神藏着算计,“连端茶手势都透着刻意的漫不经心,凸显官宦子弟的表面纨绔与内里深沉”。
首次挑战民国角色白港生,他更是下足功夫:“这个角色潇洒率真,面对利益与情感时会选择内心认定的正义。”为贴合时代感和角色设定,他刻意打磨仪态,开拍前一直在研究学习港普,请教会粤语的朋友,练习台词和表达,还深入研究民国背景,“哪怕剧本不是真实历史片段,也要找到生活逻辑,让角色言行符合时代特质”。
极致突破:双角色与家暴受害者,于张力中显功底
在《夺天阙》中,他一人分饰“从善变恶”的偏执者与“从恶向善”的纯粹者,不仅表演上做足区分,连主题曲演唱都融入角色特质。表演时,“邪恶角色声线偏硬沉、肢体紧绷,生气时攥紧拳头指节发白;善良角色声线清朗柔和,转头对爱人时眼神会立刻软下来”。更巧的是,他的原创古风歌曲《为伴》因风格契合,被改编为剧集OST,“音乐与角色的双向奔赴,特别奇妙”。
而《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中,他饰演的家暴受害者许漾,更是引发广泛社会共鸣。为贴近角色,他反复揣摩剧本、与导演探讨心理层次。他精准把握许漾“隐忍非软弱”的核心:“隐忍是长期家暴下的防御,更是为保护母亲 —— 怕反抗让母亲受更重的伤;爆发则是看到母亲再受伤害时的绝境反击,是为彻底摆脱施暴者。”拍摄班级反暴力板报戏时,他特意设计眼神从躲闪到坚定的变化,“希望通过这个细节告诉观众,不要冷处理暴力,要对受害者伸出援手”。
声影共生:音乐与表演的双向赋能,以热爱打通艺术边界
除了跨度大的角色,生活化角色他也驾驭得游刃有余。《我的少年时代》中,他饰演贴近校园生活的王地球,“回忆自己的高中时光,把青春期的懵懂、热血与青涩感带进去,比如和朋友为比赛拼搏时的冲动争吵,还有之后真诚的道歉”;《万市大吉》里“万年倒霉蛋”叶可乐,则让他跳出“刻意抖包袱”的误区:“喜剧笑点要扎根真实动机,叶可乐的倒霉是体质问题,不是装出来的。”有场戏叶可乐帮人拿东西却手滑摔一地,“我没做夸张表情,而是演出他的无奈与委屈,反而更有感染力”。
作为“声影双栖”艺人,方晓东最独特的优势,在于音乐与表演的“互哺关系”—— 声乐训练让他更懂情绪表达,表演经历又为音乐注入故事感。
声乐功底为表演加分不少,“演哭戏时能控制眼泪落下时机,像唱歌把握换气点;说台词时能根据情绪调整语气轻重缓急,比如激动时语速加快,但关键台词要稍作停顿,就像歌曲副歌前的留白”。为《我的少年时代》演唱主题曲《刻》时,他更将王地球的青春遗憾融入歌声:“歌词里的‘期冀与不舍’,和角色与朋友分别、为梦想努力的经历完全契合,唱到‘那些未说出口的话’时,会想起角色低头沉默的样子,像重温一遍角色人生。”
从诠释他人故事的影视剧OST,到表达自我的原创作品,他的创作心态也在转变。“以前唱别人的歌是‘为剧本写台词’,要贴合角色;现在写原创是‘自己写自传’,想把真实感受说出来。”他有个习惯,随身带手机备忘录记录灵感:“开心时哼的旋律、失落时写的短句、路上看到的场景,目前攒很多片段和小DEMO,希望以后能为自己的角色量身创作。”
初心与担当:正能量引领行业,以慢热姿态扎根艺术
除了演艺成就,方晓东更以亲和风趣的性格、真诚清醒的态度,传递青年艺人的正能量,也对行业发展有着独到思考。
面对影视行业“短剧化”趋势,他有着清醒认知:“短剧是产业升级与用户习惯结合的产物,优质横屏短剧能让观众在碎片化时间里感受完整故事与情感,提供的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少。”《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作为爆款短剧,让他总结出短篇幅角色塑造心得:“长剧能铺展复杂关系,短剧要聚焦核心人设与主题,比如许漾的故事围绕‘回到过去弥补遗憾、反抗暴力’展开,抓住‘保护母亲’与‘走出阴霾’的核心动机,就能在有限篇幅里打动观众。”
他更关注行业“精品化”走向:“现在观众审美越来越高,粗制滥造的作品难立足。不管是长剧、短剧,还是音乐、影视,都要沉下心 —— 拍短剧不能忽略细节,服装道具台词要经得起推敲;写歌不能为赶热度凑歌词,要真有想表达的东西。”
生活哲学:慢品人生,坚守初心
私下里的方晓东,是个“慢热的普通人”,生活满是烟火气:休息时听听音乐平复心情,“拍完情绪激烈的戏,听首温柔曲子很快能静下心”;常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奋斗精神在我迷茫时给我力量,他再难也没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也想踏实做好每件事”;闲暇时给妈妈做顿丰盛的晚餐是最近最喜欢的事情。
宫崎骏《千与千寻》里“记得自己的名字”这句话,是他的初心准则:“不管唱歌还是演戏,都不能因外界声音迷失方向。有人说我适合青春校园剧,我也不会只接校园戏;有人喜欢我的歌,我也不会为迎合改变风格,要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他甚至为十年后的自己写下寄语:“不忘初心、坚持目标与理念,好好做好每一件事 —— 不管成不成功,没辜负自己就够了。”
面对外界评价,他更显清醒:“不怕差评,怕的是没人提意见 —— 差评能让我看到不足;夸赞虽开心,但不能飘,要知道还有进步空间。”不追求“快速爆红”的他,始终相信“慢慢来”的力量:“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我想一步一步走,留下好角色、好作品,做能传递正能量的创作者,就像襄阳的汉江水,慢慢流,才能走得远。”
结语:逐光不止,书写青春正能量篇章
从汉水之畔的音乐少年,到声影双栖的青年艺人,方晓东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他以“声”为起点,用清澈嗓音叩响艺术之门;以“演”为舟楫,在角色人生中传递温度与力量;更以“正能量”为灯塔,在成长路上与青年共勉。
正如他所言:“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次新生,而每一次表演都是对生活的致敬。”未来,这位千禧代艺人仍将带着对艺术的赤诚,以演技为笔、热爱为墨,在音乐与影视的土壤里深深扎根,继续逐光而行,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有光计划》:声影双栖光行,为舟诠释温情 —— 方晓东逐光启程:地域浸润与艺术启蒙的双向滋养荧幕深耕:角色肌理中见真章,以细节铸就立体形象极致突破:双角色与家暴受害者,于张力中显功底声影共生:音乐与表演的双向赋能,以热爱打通艺术边界初心与担当:正能量引领行业,以慢热姿态扎根艺术生活哲学:慢品人生,坚守初心结语:逐光不止,书写青春正能量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