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拿到了医疗器械GMP证书,飞检时还是会栽在日常运维上?其实问题根源在于:很多人把医疗器械GMP当成一次性拿证的工具,却忘了它是贯穿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合规底线”。作为服务过100+械企的咨询团队,今天拆解4个最易踩的GMP落地坑,帮你把“纸上的法规”变成“日常的习惯”。
一、厂房布局:不是“摆样子”,是GMP的“地基”
医疗器械GMP对厂房的要求,从来不是“找个干净车间”那么简单。比如:
1. 洁净区的压差梯度必须守住——万级区要保持≥10Pa正压,十万级区≥5Pa;
2. 人流物流通道必须物理分隔——之前有家输液器企业,员工和物料走同一扇门,被飞检指出“不符合医疗器械GMP防止交叉污染的要求”,整改耗时3个月;
3. 关键功能间的面积与产能匹配——比如灌装间的面积,要满足设备布局和人员操作的合规距离,不能为了省空间挤在一起。
这些细节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医疗器械GMP对硬件合规的最基本要求。
二、人员培训:别让“签字”,代替“能力”
很多企业的培训记录里,只有无菌操作的签到表,却没有实操考核。但医疗器械GMP明确规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的人员,必须经过与职责相关的培训”。
比如生产无菌器械的工人,必须掌握:
1. 正确穿脱洁净服的顺序(避免毛发、皮屑脱落);
2. 75%乙醇消毒的有效时间(至少30秒);
3. 灌装岗位的无菌操作规范(不能裸手接触产品)。
我们去年帮一家吻合器企业重构培训体系,把理论课改成模拟车间实操+月度抽考,结果他们的飞检缺陷项中,人员培训不到位的问题直接清零。
三、批记录:不是“事后补”,是GMP的“追溯命门”
批记录是医疗器械GMP的生命线——它能证明产品的每一步生产都符合规范,也是飞检时的必查项。但很多企业还在犯“事后补记录”的错:
1.生产时忙得没时间记,下班后再抄一遍参数;
2. 偏差发生时,先隔离再补记录,导致数据逻辑矛盾。
正确的做法是:
1. 实时记录:用电子系统关联生产设备,避免人工抄录错误;
2. 完整追溯:批记录要包含原料批号、生产人员、关键参数、偏差处理等全流程信息,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2年。
四、避开这3个“隐形雷”,才算真懂GMP
1. GMP不是质量部的“独角戏”:采购要审供应商的GMP资质,生产要执行工艺规程,销售要记录产品流向——每个部门都是GMP的参与者;
2. 验证不能“省成本”:洁净区的环境监测必须定期做,哪怕去年刚测过;更换灭菌柜型号时,要做风险评估+工艺验证,否则可能导致无菌不合格;
3. 变更要“走流程”:哪怕是调整一条生产线的速度,也要评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之前有家企业换了灌装机皮带,没做验证,结果批产品装量差异超标。
医疗器械GMP
很多企业不是不懂法规,而是不知道怎么把法规变成日常动作。我们CIO合规保证组织(即广东国健医药咨询有限公司)团队帮企业做GMP落地时,从不会只讲“条文”,而是教他们:
1. 如何用可视化标识规范洁净区通道;
2. 如何设计“实操考核表”替代“签字培训”;
3. 如何用电子系统实现批记录实时化。
如果你也在为GMP运维发愁,不妨找我们聊聊——毕竟,能把GMP“落地”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得远。作为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CIO合规保证组织可根据现场核查标准,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审计。有需要办理的企业欢迎与我司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