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在南充市嘉陵区的乡村教育战线上,有一位年近五旬的校长,二十九年来始终扎根乡村,以讲台为田,以粉笔为犁,默默耕耘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梦想。他,就是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杜建国。
2025年秋季,作为南充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杜建国站在了市级宣讲台上。聚光灯下,他眼角已刻上细纹,但目光依然灼灼,声音铿锵有力。他用二十九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甘为春泥育桃李”。
杜建国。图据嘉陵区安平小学
“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1996年,18岁的杜建国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嘉陵区桥龙乡三村小。那时的校园屋顶漏雨、老鼠横行、校舍破败……艰苦的环境曾让这位年轻人打起了“退堂鼓”。杜建国的脑海里翻腾着一个念头:我的青春不能葬送在这里,我要离开这里才行。
动摇之际,是老乡们的心意留住了他。有一天,几位家长围过来问他,“这个班都换了几个代课老师了,娃儿很喜欢您讲课,您会留下来吗?我们这些娃儿,真的需要您……”望着案桌上堆满的蔬菜、鸡蛋,以及乡亲们期待的神情,杜建国打消了“当逃兵”的念头,自评为教学一线“救火队员”。
从语文、数学到英语,从地理、历史到物理,杜建国几乎教遍了中小学所有主要学科。2016年春,从未教过物理的他,为临时缺岗的初三物理老师代课。面对陌生的课本,杜建国重回学生时代挑灯夜战,啃一道道题,琢磨一次次实验。
“摆渡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认命”二字,是杜建国最听不得的话。
2002年酷暑,他徒步三十多里,去家访一名面临辍学的学生。推开破旧的柴门,孩子蜷在角落,眼神黯淡。“老师,家里实在供不起了,就认命吧……”奶奶的话像针一样扎在杜建国心上:不,乡村孩子的命,不该被这样“认”掉!
自此,他每周义务为孩子辅导功课、准备饭菜,还悄悄垫付学杂费。几年后,当孩子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号啕大哭时,杜建国知道,自己又一次改变了命运的航向。
2017年,一名初三学生厌学在家养鸡。杜建国连续五次家访,屡吃“闭门羹”。在乡下孩子们的眼中,养鸡赚钱,比读书强。后来孩子重返校园,却又沉迷手机。杜建国没有批评他,而是带他走到操场,指着远山说:“翻过那座山,世界更大。知识,才能带你真正走出去。”
慢慢地,孩子的头抬起来了,眼神有了光。“当他拿着高中录取通知书,羞涩地向我鞠躬时,我如释重负,不只是为守住一个承诺,更是为一个年轻的生命重新校准航向。”
杜建国旧照。图据嘉陵区安平小学
“传灯人”:让乡村教育星火燎原
担任校长的十年间,杜建国始终思考:如何让乡村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在太和小学,他从本地白鹭获得灵感,提炼出“志存高远、坚韧不拔”的“白鹭精神”,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白鹭优雅、坚韧,逆风也能翱翔,不正像我们乡村的孩子吗?”杜建国说。他带领师生观察白鹭习性,编写白鹭故事,编排白鹭舞蹈,甚至将白鹭形象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均衡教育验收时,一位专家感叹:“太和小学的校园文化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有特色、有底蕴!”
2018年调任金宝小学后,杜建国望着校园外的田野,萌生了一个想法:“乡村的孩子离土地最近,要让他们在泥土的芬芳里汲取成长的养分!”
来到安平小学后,杜建国又推动“五育并举”,组建架子鼓、古筝、篮球等十多个社团,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我们要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他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获评市级体育、美育先进单位,孩子们在篮球、绘画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令人欣喜的是,学校的办学成果吸引了社会关注。“阿里巴巴”捐建篮球场,“腾讯”捐建足球场,“欣欣基金会”捐赠课桌椅……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涌入这所乡村小学。
作为市级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杜建国将工作室打造成“乡村教育梦想基地”。他带领成员走进名校取经,走进彼此校园“把脉问诊”,共享治校经验。
“发展乡村教育,需要薪火‘传递手’——让这星火,燃成乡村教育的燎原之势。”杜建国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