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闪购只是抢单快送?其实它背后是一整套关于用户规模、效率提升与生态协同的战略设计。本文不仅讲清楚淘宝闪购的商业逻辑,还深入剖析蒋凡的管理方式与思维模型,是一份兼具战术与哲学的实战参考。
———— / BEGIN / ————
淘宝闪购的商业逻辑
淘宝闪购的商业逻辑,也就是蒋凡的商业逻辑,但蒋凡的逻辑不仅仅是闪购。
之前也看过很多关于外卖大战的新闻,因为基本不买外卖,所以也没有特别关注,认为也许只是另一个烧钱游戏,就像之前的卖菜,一地鸡毛,当然他们有的是钱,花一花有助于经济发展。
最近看财经新闻,因为季报集中出现,特别是阿里,京东,以及美团,在外卖大战下的财报有更多的关注。对于京东,则是因为外卖烧了多少钱,影响了多少的利润;对于美团,是受到了多大的打击,而关于阿里的报道,却完全不同,在思维逻辑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淘宝推闪购,我刚知道这个时候,很是纳闷,不是有饿了么?为什么做闪购?看了季报中蒋凡的解读,才真正明白,闪购的商业逻辑和战略思考。
淘宝闪购,补贴很多,自然亏损严重,但为什么要推动大规模补贴,目的是什么,在季报中蒋凡的观点我很是认同,原话如下
“蒋凡:首先关于经营效率。我认为不能抛开规模谈效率,过去我们的订单规模是同行的1/3,在很多省市,我们过去的份额甚至低于20%,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份额差距下,谈论效率没有意义。目前来看,淘宝闪购已经达到规模领先,我们会快速提升我们的经营效率。”
不仅仅针对于阿里,外卖,其实对于任何规模性企业来说,这个逻辑是都适用的。作为制造行业从业者,1万的规模和10万的规模,其生产组织,物料采购,物流运输,成本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足够的量,可以支撑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更能够从数量级差异上实现效率的领先。所以阿里需要快速提升规模,解决效率上的代差。
规模带来效率可以理解,但闪购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在远近场结合方面,天猫超市将全面从B2C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在保持原厂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实现更快速的配送时效体验。”
蒋凡提出了进场模式和远场模式这两个概念。形象的对比是传统的天猫淘宝可以直接定义为远场模式,因为买的东西可能远在东北或者西北,即使邻近城市,基本也需要次日达;外卖是典型的近场模式,一个订单的交付基本在40-60分钟,商家基本在3公里范围以内。但近场模式不仅仅是外卖,蒋凡提出的天猫超市从B2C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就说明阿里的定位不仅是外卖。
淘宝闪购的核心战略价值,有的文章中说是“构建一个高频带动低频,即时激活全域的用户活跃引擎”,“近场补远场”,但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高频带动低频,近场补远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天猫淘宝的业务模式,似乎淘宝闪购的存在目的仍是支持传统天猫淘宝。我认为不是高频带动低频,而是远近场结合模式,高频低频互动,共存,共生,互助的一个生态。
由此,一个庞大的商业逻辑跃然纸上。
闪购第一阶段,通过外卖,实现用户规模和用户心智的建立,从财报蒋凡的解读看,已经是超预期实现。
闪购的第二阶段,通过闪购实现和淘宝业务的协同效应。从财报披露看,实现了手机淘宝DAU20%增长。广告和客户管理收入的提升。蒋凡认为这种协同效应在中长期会更显著带动电商侧的收益。但我认为这一阶段仅仅开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不能把对手机淘宝电商的收益作为主要目标,不然容易急功近利。
闪购的第三阶段通过规模的实现,推动效率的提升。蒋凡的原话“不能抛开规模谈效率”,说明了当前的重点仍在规模上,但同时也在规划效率的提升策略。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构成一个商业逻辑的一个阶段,而仅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闪购的第四阶段也是核心,通过外卖拉动的规模效应,实现近场业务模式。这个近场业务模式,包括外卖,天猫超市,本地品牌商家,天猫品牌线下店,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经营。可以说,当初马老师期望通过收购大润发等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构想,在现在的蒋凡这里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在未来三年,能够实现什么?蒋凡在财报会上说: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在未来3年内,闪购跟即时零售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新增成交。同时我们也相信外卖行业从一家独大到多平台参与,让商家跟消费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长期对行业一定是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真金白银投入,创造了超过百万的直接就业,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消费和经济。”
蒋凡的思维模式
从各方面的调查看,蒋凡是一个具有明显特性的人,从所有的文章中,都对其性格评价为“内向,低调,不善言辞”。
这个个性,在传统的制造行业中,简直就是一个职业灾难,更别提升到核心高层。但似乎在高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这样的人是经常存在的。同时蒋凡是一个务实专注,崇尚简单的人,厌恶冗长流程;坚韧沉稳,抗压性强,能在业务压力下保持冷静。
蒋凡的管理方式和逻辑思维,或许对于我们职场中人有所借鉴:
蒋凡的管理方式
结果导向,数据驱动;高效沟通,拒绝形式主义;充分授权,信任专业,容忍失误,关注处理方式;
蒋凡的逻辑思维
力出一孔的极致专注;技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长短结合的辩证思维,以及生态化与协同思维。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蒋凡在个人发展和团队管理上,巧妙地运用了“优势理论”和“木桶理论”。 个人发展初期,聚焦技术长板(优势理论),成为管理者后,则转向关注和补齐业务短板(木桶理论)。
思考这些,并不是对淘宝闪购或者蒋凡的推崇,而是学习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管理方式,逻辑思维,以帮助自己的提升。
本文来自公众号:供应链探索 作者:SMART SUPPLY
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面试技巧、商业知识等等等?加入产品经理进化营,跟优秀的产品人一起交流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