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越边境,不少人会想起热闹的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的烟火气。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横跨广西、云南两省,总长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藏着无数偷渡、走私的暗涌。
偷渡
山地丛林能挡住巡逻队员的视线,跨境河流拦不住铤而走险的人,过去这些非法活动不仅威胁边防安全,还让毒品、问题冻肉等风险悄悄流入国内。
直到那道巨型边境墙慢慢铺开,情况才彻底扭转。
但上千公里长的边境线,光靠一堵墙怎么能做到让偷渡和走私“无处可逃”?
边境治理为啥这么难?
要说中越边境难管,首先难在它的“天然条件”,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里,既有陡峭的山地、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有蜿蜒的跨境河流,很多地方车开不进去、人走得费劲。
就拿云南文山段来说,大片丛林遮天蔽日,别说白天藏几个人,就算晚上有动静,巡逻队员也难第一时间发现,这种地形,成了非法分子“钻空子”的天然掩护。
地形难还不算,几十年前的一次大事件,更让边境管控的漏洞暴露无遗。
上世纪70年代末,中越关系紧张,越南境内局势混乱,一大批华侨被迫跨境来到中国,短短一两年时间,中国就接收了约26.5万越南难民。
当时为了安置这些人,政府把他们分到广西、云南的国营农场,给住房、发农具,帮着种水稻、橡胶自给自足,最后还被联合国评为“亚洲处理难民的典范”。
可这段经历也让大家看清:没有扎实的防控体系,一旦遇到大规模跨境流动,边境很容易陷入被动。
到了近些年,边境的非法活动又变了样,不再是大规模难民潮,而是更隐蔽、更专业的犯罪。
毒品走私是最头疼的,从2013年开始,广西边防光破获的涉越毒品案就超百起,缴获的毒品堆起来有几百公斤。
走私的东西也越来越杂,冻肉、烟酒、红木,甚至还有濒危动物制品,这些东西要么没经过检疫,要么涉嫌违法,流入市场就是隐患。
2020年疫情来了之后,情况更复杂,非法入境者可能带着病毒,一旦漏进来,就会给国内防控添大麻烦。
科技重构边境防线
面对这么多难题,光靠人巡逻肯定不够,现在的边境墙早就不是“一堵墙”那么简单,而是一套从天上到地下的“智能防御体系”。
先说说天上的“眼睛”,高分遥感卫星,2024年9月开始,这种卫星正式用到中越边境监控上,厘米级的分辨率能看清地面的一举一动,还能通过多光谱分析识别异常。
比如夜间有热源点异常聚集,卫星能第一时间发现,把位置传给地面巡逻队。
之前在湄公河区域,就是靠它定位了12处非法伐木点和37支走私车队,让隐藏在丛林里的非法活动无所遁形。
天上盯得紧,地面的“防线”更不简单,这道边境墙高3米,表面看是带倒刺的铁丝网,实际上藏着不少“黑科技”。
墙身上装着振动感应器,哪怕有人轻轻靠一下,系统都能捕捉到;还有红外线探测仪,24小时不歇着,只要有人员或物体靠近就会报警。
到了晚上,热成像技术就派上用场,100米内哪怕是只猫、只狗,都能看清有没有携带东西,之前就有非法分子想让猫狗带毒品过境,全被这技术拦了下来。
更厉害的是后台的数据处理,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监控站,摄像头能360度快速旋转,白天能看清几公里外的情况,拍下来的画面会实时传到后台。
AI系统会自动分析画面里的目标:这个人是在正常散步,还是在观察边境情况?他的微表情、动作有没有异常?
2025年上半年,这套系统一共预警了890次可疑行为,准确率高达92%,比人工判断快了好几倍。
不光如此,广西边检总站2025年7月还推出了“五打”战法,公开查缉堵着打、全面防控盯着打、专案侦查追着打、科技赋能降维打、协同联动合力打。
上半年就查破案件2000多起,打处了4200多人,其中偷渡人员3300多人,同比下降了38%。
现在在凭祥口岸,还部署了5G无人机群,24小时在空中巡逻,之前人走不到的丛林盲区,现在无人机都能覆盖到。
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起发力”
光靠中国这边发力还不够,边境是两国的事,得一起动真格。
从2015年开始,中越禁毒部门就搞起了联合扫毒行动,这么多年下来,破获的涉毒案件超千起,抓了几千名嫌疑人,缴获的毒品有好几吨。
2025年上半年更厉害,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在中越边境就破获了205起毒品案,抓了262人,缴毒2.42吨。
要是没有越南方面的情报共享、联合查缉,或许抓不到这么多非法分子。
疫情期间的协作更能看出双方的配合度,越南谅山省和广西专门建了跨境疫情数据共享平台,只要有可疑人员从一边入境,另一边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
2025年就靠这个平台,拦截了7名携带变异毒株的入境者。
在口岸通关上,还搞了“抗原快检+健康码互认”,货物通关时间压缩到2小时内,既没耽误正常贸易,又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关口。
边境墙不是“隔阂”,而是“保障”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严的管控,会不会影响边境的生意和老百姓的生活?其实恰恰相反,安全稳住了,发展的路子才更宽。
就拿中越河口口岸来说,2025年前8个月,这里出口的农产品货值就达55.7亿元,同比增长10.7%,鲜果蔬每天平均出口超70车。
能有这成绩,多亏了中越GMS跨境直达模式,给农产品开了“绿色通道”,既保证了检查严格,又没耽误运输时效。
云南的高原水果早上从地里摘下来,下午就能运到越南的超市里。
凭祥铁路口岸的变化也挺大,现在这里用了“一站式快捷通”模式,海关和边检在同一个位置办公,一起检查、一起放行,2025年的货运量同比增长了79%,光水果进口的成本就降低了15%。
之前边贸商总担心货物卡在口岸,现在不用愁了,安全有保障,通关又快,生意自然越来越好。
对老百姓来说,合法往来也更方便了,越南边民要是想在广西崇左打工,只要办一张“跨境务工证”就行。
2025年已经发了超2万张,这些边民在崇左的工资,比在越南本土高2-3倍,还能享受正规的劳动保障。
在中越德天瀑布跨境旅游区,现在还试点了“边境旅游通行证”,2025年接待了120万人次游客,周边的民宿收入增长了80%。
大家不用再担心非法活动带来的风险,不管是打工还是旅游,都能安心。
边境治理,还得“与时俱进”
不过,非法分子也在琢磨新花样,边境治理的挑战还没结束,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中越两国还签署了《边境数字化合作备忘录》,打算一起建跨境物联网平台,把贸易、物流、安防的数据打通。
以后不管是货物通关,还是人员往来,都能在平台上实时监控,既保证安全,又能让边境的合作更顺畅。
从当初的地形难题、历史教训,到现在的智能防线、双边协同,中越边境墙的意义早就超出了“一堵墙”的范畴。
它不是用来隔绝彼此的,而是用来守护安全、保障发展的。
正是因为在科技、执法、合作上都下足了功夫,才能让偷渡和走私“无处可逃”,也让边境的安全与繁荣,慢慢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