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黄鱼Top10,不接受反驳!
中国人食鱼的根,扎在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的骨耜上,
先民握着磨亮的骨器探入河泽,捞起的不只是鳞甲,更是族群延续的口粮,
那时鱼无雅名,只算裹腹的实在物。
《尔雅》早辨“鲂”“鲤”之属,宋代《东京梦华录》写汴京“每日街市卖生鱼”,
李煜“鳆鱼莼菜”的叹惋里,藏着鱼与乡愁的牵绊;
这些字句,串起渔事从生存到生活的转身。
如今塘养技术取代野捕,冷链让南海的鱼到北方餐桌,可端午食鱼祈安康的俗还在。
鱼的滋味变了些,
可中国人对“年年有余”的念想,仍像老辈人说的那样,藏在每口鱼肉里。
今儿,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大黄鱼……
江苏赣榆大黄鱼
隋唐时吴王阖闾遇险得鱼救,赐名“石首鱼”,从此名扬四海。
赣榆人祭海时撒米祈福,称巨鱼为“老爷”。
大黄鱼肉如凝脂,细嫩鲜甜,清蒸时淋几滴豉油,葱丝一烫,鲜香直窜鼻尖;
红烧则裹上酱汁,甜咸交织,鱼皮微焦,内里雪白。
最绝是“松鼠黄鱼”,改刀如松,油炸后浇汁,酸甜酥脆,连鱼骨都酥得能嚼。
如今赣榆人养鱼有绝活,网箱里游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远销京沪。
老渔民说,这鱼有灵性,祭海时放生带籽的,来年准能丰收。
这口鲜,是海的味道,也是赣榆人守了千年的规矩。
浙江象山野生大黄鱼
相传秦始皇时期,方士安期生将金璧倾入东海,化作遍体金鳞的大黄鱼,
自此这“石首鱼”便成了象山人的命根子。
这鱼最妙是“透骨新鲜”四字。
野生黄鱼蒜瓣肉雪白如软玉,清蒸时只需姜片黄酒,出锅便自带海风咸鲜;
若与雪里蕻同煨,咸菜的酸脆撬开鱼脂的醇厚,
金汤里浮着白玉似的鱼肉,筷子一抿便化,鲜得人舌尖发颤。
老饕偏爱暴盐做法,盐粒裹着鱼身腌足时辰,蒸熟后咸鲜直钻骨髓,配碗白米饭能连下三碗。
如今这“海中贵族”已成稀罕物,但象山人仍守着老规矩:
婚宴必上大黄鱼,渔民开海第一网必先敬海神。
浙江南麂岛大黄鱼
老渔民说,这鱼有“变色龙”本事,
夜里金黄如铠甲,白天银白似月光,故捕捞必在深夜,用“敲咕”古法震晕鱼群,
如今改用深水网箱低密度养殖,喂以鲜活鱼虾,
养足两年才上市,肉质紧实得能撕出蒜瓣状,鲜甜直抵舌尖。
当地人烧鱼讲究“慢养巧腌”,
家烧时必加五花肉与米醋,大火锁鲜,小火入味,汤汁浓白如乳,
配年糕吸饱鱼香,软糯中带鲜甜。
更有高压锅“酒炖黄鱼”的绝活,加当归、香菇,焖两分钟便起锅,
鱼肉嫩得能化在嘴里,老饕直呼“鲜掉眉毛”。
如今南麂大黄鱼成了“地理标志”金名片。
浙江洞头大黄鱼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的“敲罟”作业(温州人叫“敲舟古”)传入,
渔民用木槌敲船板,声波震得大黄鱼脑中的“耳石”发昏,一网能捞几十万斤。
可这法子专逮产卵的母鱼,1957年洞头产量飙到2.5万吨,
这儿的海水浑中带清,洋流活泛,大黄鱼养得金灿灿的,肉质紧实得像“野生货”。
渔民晚上捞鱼,冰块一盖,黄鳞立马锁住鲜,顺丰直发,杭州人都能尝到刺身的脆甜。
做法也简单:家烧时葱姜爆香,
酱油糖一调,汤汁裹着鱼肉,甜津津的;
清蒸配十年花雕,酒香混着海风,鱼肉嫩得像蒜瓣。
浙江台州大陈黄鱼
明代医书称其“健脾益气”,清代方志赞“海味之冠”,
而老椒江人记忆里,它是冬至前后“小鱼喂狗”的鲜甜,
是“谢年”桌上必须用黄鱼供奉的仪式感。
二十世纪“敲帮鱼”的捕捞方式,让海面浮起片片金黄,
却也差点让这抹鲜味绝迹——幸得1998年深水网箱技术落地大陈岛,
用模拟野生环境的“冲浪运动”,
让养殖黄鱼长出“体梭型、肉蒜瓣”的紧实肉质,色如金箔,味似野生。
这尾鱼,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的“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招牌,
更藏着台州人“无黄鱼不成宴”的执念。
山东青岛大黄鱼
得从吴王阖闾说起。
隋唐时他在海上遇险,一群金灿灿的鱼绕船三匝,解了粮荒,这鱼便有了“石首鱼”的雅称。
青岛渔民世代与海共生,祭海节上,田横岛的渔民会点燃香火,
用整猪整羊供奉海神,号子声混着海浪:“哎咿来呦,多打鱼呀鱼满舱!”
这习俗从元代《昌国州图志》里晒鱼鲞的记载,一直延续至今。
大黄鱼生得金贵,通体泛着琥珀光,蒜瓣肉紧实得能弹牙。
青岛人最懂它的鲜,清蒸鲜得能掉眉毛。
更绝的是“啤酒炖鱼”,用青岛啤酒代替水,
加勺大酱,小火慢煨,汤汁浓稠得能挂勺,鱼肉吸饱了麦香,当地人直夸“透鲜美,真得劲!”
福建连江大黄鱼
连江黄岐半岛的渔民,早年用大黄鱼换马祖的香皂,
这“以鱼易物”的旧俗,藏着两岸同根同源的密码。
如今“连马家宴”上,清蒸大黄鱼仍是主角,鱼肉入口即化,乡愁就跟着汤汁淌进心里。
这鱼身形修长,头圆口小,在定海湾的咸淡水交界处游弋,吃丁香鱼长大,
肉质紧得像蒜瓣,泛着金黄油光。
老饕最爱红糟黄鱼:红曲霉发酵的糟衣裹着鱼身,
与盐卤豆腐同煨,糟香钻进鱼肉缝隙,咬一口鲜得眉毛要飞起来。
连江人管它叫“水下金锭”,逢年过节不摆盘黄鱼,这宴席就算没开张。
浙江舟山大黄鱼
清康熙年间,岱衢洋的渔汛最盛,千船云集,
渔民靠耳朵贴船板听鱼群叫声,雌鱼低如煤气灯哧哧,雄鱼高似蛙鸣,
一网下去能捞十几万斤。
大黄鱼通体金黄透亮,肉如蒜瓣,嫩得能抿化,清蒸最鲜。
老法子讲究盘底铺姜,蒸十分钟,倒去一半汁水,
淋生抽泼热油,鱼肉裹着姜香,鲜得掉眉毛。
杜月笙当年在上海吃大黄鱼咸齑汤,直呼“福如东海”,这鱼从此成了“福鱼”。
如今深海网箱养的鱼,游动如浪里白条,
肉质紧实无泥腥,连不爱吃鱼的孩子都抢着夹。
浙江宁波岱衢族大黄鱼
宁波人管大黄鱼叫“黄婆鸡”,
北宋时渔船就在岱衢洋围捕,清末余姚诗人邵嗣贤写“出水如黄金”,道尽它的珍贵。
老底子宁波宴席必有大汤黄鱼,
咸齑的酸爽吊出鱼肉的鲜甜,像极了宁波人“外硬内软”的脾气。
如今吃的大黄鱼多是深水网箱养的,肉质比野生期更紧实。
家烧最见功夫:
汤汁浓白如乳,鱼肉嫩得能抿化,年糕吸饱鱼香,比鱼还抢手。
福建宁德大黄鱼
宁德官井洋,这片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曾因过度捕捞濒临绝迹,
幸得刘家富团队三十载攻关,让“国鱼”从濒危重返百姓餐桌,
如今产量占全国八成,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其形如梭,鳞片金黄似镀金箔,鱼腹泛红如霞染,
肉质细嫩如蒜瓣,入口即化无细刺。
清蒸最能锁住鲜味,蒸锅上汽后八分钟,淋上热油豉油,鲜香直冲天灵盖;
若喜浓香,金汤酸菜煮法更显其厚实,鱼块吸饱汤汁,一抿便化开。
宁德人管这叫“真透鲜”,方言里藏着对大海的敬意。
您心中最好吃的大黄鱼在哪?
是家乡的做法,还是旅途中偶遇的一口鲜?
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愿我们年年有鱼,日日有味,生活总有热气腾腾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