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与乔布斯逃不出的历史循环:寒食节照见的千年特权真相
文||周忠应
我们憎恨不公,却又渴望被特殊对待。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韩翃写下这首《寒食》,表面写景,实则刺世。那缕缕轻烟,不是节日的浪漫,而是权力的暗语——只有被选中的人,才配在禁火之日点燃光明。
今天,我们早已不用钻木取火,但“传蜡烛”的仪式从未停止。它只是换了一副面孔:从皇恩特赐,变成了名校录取;从宦官得宠,演变为财富世袭;从五侯之家,迁徙至硅谷豪宅与华尔街顶层公寓。
特权从未消失,它只是学会了隐身。
一、寒食不寒:特权的“合法化”外衣
唐代寒食节禁火三日,百姓冷食,唯独皇帝恩准近臣燃烛。这盏蜡烛,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权力的通行证。韩翃笔下的“轻烟”,飘向的不是千家万户,而是“五侯”之门,那些靠裙带、攀附、投机上位的权贵。
千年之后,我们以为自己走出了封建,实则进入了更精密的“制度性特权”时代。
2019年,美国爆发“大学招生丑闻”。好莱坞女星费利西蒂·霍夫曼为女儿入学名校,行贿1.5万美元修改考试答案;商人威廉·辛格通过“慈善捐赠”渠道,将富豪子女包装成体育特长生送进耶鲁、斯坦福。
这不是教育,这是拍卖。
不是录取,是“传蜡烛”的现代版本。
研究显示:在常春藤盟校中,来自收入前1%家庭的学生数量,超过后60%家庭的总和。而这些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即父母曾就读该校。
血缘,成了比分数更硬的通行证。
在中国,“双减”政策雷霆出击,打击的不只是补习班,更是那个悄然成型的“教育军备竞赛”:
有钱人请一对一私教,住学区房,孩子从小学编程、练马术、写论文;普通人拼时间、拼体力,却拼不过资源的鸿沟。
当教育变成奢侈品,公平就成了橱窗里的摆设。
二、机会囤积:精英的闭环游戏
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曾提出一个扎心的概念:“机会囤积”(opportunity hoarding)。
意思是:某些群体通过制度、资源、信息壁垒,将好工作、好学校、好未来牢牢锁在圈内,代代相传。
唐代的“五侯”靠的是 proximity to power(接近权力);
今天的精英靠的是 wealth, networks, and credentials(财富、人脉、文凭)。
他们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直接删掉了起跑线。
更可怕的是,这套系统自我强化:
名校毕业 → 进入高薪行业 → 积累资本与人脉 → 子女获得更好资源 → 再进名校……
一个封闭的精英循环,就此形成。
我们总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但真相是:寒门不是不出贵子,而是贵子之路被层层设卡。
你拼尽全力爬的梯子,别人坐着电梯就到了顶层。
乔布斯是例外吗?是。但他也是特权的受益者。
他出生在美国,养父母虽非巨富,却重视教育,供他上大学;他辍学后能旁听书法课,这种“奢侈的自由”,多少人敢有?
他的天才值得敬佩,但他的机会,并非人人可复制。
马斯克呢?他批判体制,挑战传统,可他的孩子就读于自己创办的“精英私校”,课程保密,不对外招生。
他一边喊着“打破垄断”,一边亲手建立新的壁垒。
这不是虚伪,而是人性的悖论:我们痛恨别人的特权,却想为家人保留自己的特权。
![]()
三、我们为何对“传蜡烛”又爱又恨?
人性深处,藏着对特权的双重渴望:
我们憎恨不公,却又渴望被特殊对待。
你骂“走后门”的人没底线,可轮到孩子上学,你也会托关系、找熟人;
你批判富豪避税,可自己报税时,也会千方百计多抵扣几千块;
你转发“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热泪盈眶,却从没想过把学区房让出来。
特权最狡猾的地方,是它让我们觉得:只要轮到我,就不算特权。
马斯克可以公开说“精英统治优于民主”,乔布斯可以用现实扭曲力场逼迫所有人按他的方式思考——
因为他们已经站在光里。
而站在阴影里的人,连质疑的资格都被定义为“嫉妒”。
但韩翃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有多少人能点燃蜡烛,而在于有多少人被允许接近火种。
四、打破循环:从“赐烛”到“普照”
完全消灭特权,或许是乌托邦。
但我们至少可以追问:一个社会,能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点燃自己的火?
芬兰给出了答案。
这个北欧小国,取消重点校、取消分流制、教师全硕士起步、资源均衡分配。结果呢?
教育公平指数全球第一,学术表现同样顶尖。
它证明了:公平不是牺牲质量的妥协,而是提升整体的引擎。
在硅谷,一些科技公司开始推行“盲选招聘”:
简历隐去姓名、性别、年龄、毕业院校,只看项目能力与代码水平。
结果发现,来自非顶尖学校、少数族裔、女性候选人的录取率显著上升。
当偏见被遮蔽,才华才真正浮现。
中国也在探索:
专项招生计划向农村倾斜,保障弱势群体升学机会;
“双减”虽有争议,但初衷清晰——不让教育成为富人的军备竞赛。
这些改革或许不完美,但它们指向一个方向:
制度的设计,不应服务于“五侯”,而应照亮“万家”。
五、烛光当为众人明
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可他改变的世界,是否也为下一个“乔布斯”留了门?
那个在车库捣鼓电脑的辍学生,今天还能崛起吗?
还是说,他只会被定义为“教育资源缺失者”,早早被系统淘汰?
马斯克梦想火星殖民,可他地球上的孩子,却在最封闭的学校接受教育。
我们征服星辰的野心,是否配得上我们对待同胞的公平?
韩翃的诗,写于盛唐,却照进2025年的今天。
“日暮汉宫传蜡烛”——这句诗,不再是历史典故,而是每个时代特权结构的隐喻。
它告诉我们:
权力总会寻找继承者,财富总会寻找延续者,而特权,总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外衣。
但社会的进步,正体现在我们能否一次次撕开这层外衣。
不是消灭蜡烛,而是让火种自由传递;
不是消灭精英,而是让精英来自四面八方;
不是消灭成功,而是让成功不被血缘和资本预先定价。
写在最后:文明的尺度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不以它有多少亿万富翁衡量,
而以它如何对待最普通的人为尺度。
特权最可怕的,不是它垄断了资源,
而是它让我们习惯了垄断的合理性。
我们开始相信:富人成功是因为他们更努力,穷人落后是因为他们不够拼……
却选择性遗忘: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来就在挖通往罗马的隧道。
韩翃在千年之前就想告诉我们:
当轻烟只散入“五侯家”,春天就不再是春天,而是特权的烟幕。
真正的进步,是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何处,
都能在寒食之日,亲手点燃属于自己的那盏烛火。
不必仰望宫墙,不必祈求恩赐。
光,本应普照人间。
,评论区聊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