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中,总有一些故事听起来像是神话。
比如新疆硫磺沟的那场地下煤火,从清朝光绪年间一直烧到21世纪初,足足吞噬了一个半世纪。
它不仅造成了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还让无数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可是,就是这样一条“地下火龙”,最后却被中国人硬生生制服,还在意想不到的方向上开出了新花。
很多人可能会问:它到底是怎么烧起来的?为什么几代人都灭不掉?又是靠什么办法最终被扑灭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持续了129年的世纪大火。
火为什么灭不掉?
故事要从1874年说起,当时清军在硫磺沟地区开采煤炭,但手段非常原始,直接把煤层暴露在空气里。
新疆本来就干旱少雨,一旦煤层接触氧气,就容易发生氧化升温,等温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自燃。
就这样,一点点火苗钻进了煤层,结果成了一场持续百年的地下大火。
硫磺沟的地理条件,也注定了这火不可能轻易熄灭。
这里的煤层因为地壳运动,大多是倾斜的,很多直接裸露在地表或浅层,就像把火药堆摆在明面上。而且这些煤属于低阶煤,含水量和挥发分都很高,更容易氧化燃烧。
再加上地下断层和裂隙,就像给火安上了天然的“呼吸管道”,源源不断吸入氧气。火势反而被助推,越烧越旺。
到了最严重的时候,火区面积扩大到200平方公里,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超标,连牲畜喝水都会生病。
草场被烧毁,土地板结,植被几乎绝迹。牧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搬到别的地方生活。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这条“火龙”不仅吞噬煤炭,更像是无形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之前,没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地质队才第一次系统记录下硫磺沟煤火的情况。
但当时的灭火手段相对简单,主要靠封堵裂隙、灌浆泥浆,把空气隔绝在外。原理没错,可地下火区复杂,效果不理想。火苗总能找到新的出口继续燃烧。
可以说,从清末到建国后几十年间,人类几乎一直被这场火牵着鼻子走。
几代人的死磕与突破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科研力量得到加强,专门的煤火治理队伍成立。
他们开始尝试新方法:比如注氮气,把氧气赶出去,让火因缺氧熄灭;再比如开挖隔离带,把火路切断;甚至用爆破破坏煤层的连续性,减少燃烧蔓延的空间。
这些办法确实比以前更科学,但问题是火区太大,温度太高。地下有的地方温度能达到几,工人根本没法靠近,只能依靠机械操作。
即便如此,火势依旧没有彻底控制住,像是打地鼠一样,东边刚压下去,西边又冒了出来。
时间来到2000年,国家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百年痼疾”。
硫磺沟煤田灭火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动用了近亿元资金,全国最顶尖的地质、矿业专家都来了。和以往最大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用上了高科技。
卫星遥感用来精准定位火点,无人机巡查监测火势,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构造,红外设备测量温度分布。
科技手段的加入,让专家们第一次能够清楚地看到火区全貌。过去像是摸黑打仗,现在终于有了“透视眼”。
灭火的过程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把整个煤田划分成18个子火区,先从相对容易的14个下手,积累经验后再攻克最难的4个。
技术手段也讲究“组合拳”:钻孔灌浆封堵空气通道,注氮气冷却降温,开挖隔离带阻断火势,定向爆破破坏煤层结构。
经过三年多的鏖战,到了2003年,这场燃烧了129年的地下大火终于彻底熄灭。
胜利的意义不只在于“火灭了”,更在于守住了15亿吨煤炭资源,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对几代曾经在这里奋战过的科研人员和工人来说,这一刻意味着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
火熄之后,土地焕发生机
火熄灭后,很多人以为硫磺沟会成为一片废墟,但事实却出乎意料。
没有了浓烟和毒气,生态开始慢慢恢复。塌陷区被回填,裂缝被封堵,空气质量改善,草木一点点重新长了出来。
原本死气沉沉的山体,展现出红色砂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景象。
周边的农田也因此受益,土壤恢复肥力后,农作物产量提升;地下水不再受污染,牧民们开始陆续回迁,重新放牧。
可以说,这片土地从“人间炼狱”变回了“世外牧场”。
与此同时,硫磺沟的独特地貌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大家想看《西游记》里“火焰山”的原型,也想亲眼目睹被火烧过后的地质奇观。
政府顺势而为,将这里建成国家地质公园和4A级景区。如今在312国道边,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更让人振奋的是,科研人员并没有止步于“灭火”。他们发现,虽然明火熄灭了,但地下仍残留着大量热能。
于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研发出一种“煤火余热发电技术”。
通过钻孔把热量引上来,再用温差发电装置转化为电能。这种方法既清洁又环保,还能节约大量水资源,对缺水的新疆来说意义非凡。
实验数据显示,单个钻孔发电功率可达2105瓦,100个钻孔一年能产生价值上百万元的电能。
虽然规模不算庞大,但这项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把地质灾害转化为能源资源。
世界上还有很多地下煤火在燃烧,每年白白烧掉约10亿吨煤炭。硫磺沟的成功,给全球都提供了借鉴。
结语
一场从1874年燃烧到2003年的地下大火,吞掉了数以亿吨计的煤炭,也让几代人前赴后继去与之较量。
最终,中国人凭借坚持和智慧,把它彻底扑灭,不仅挽回了资源,还让荒凉之地焕发生机。
今天的硫磺沟,不再是“地狱火海”,而是旅游、生态与清洁能源并存的宝地。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或许渺小,但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与大地和解的方式。
那么,世界上还在燃烧的其他“地下火龙”,会不会也能迎来同样的转机呢?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借科技这把“芭蕉扇” 降服燃烧千年的“火焰山”
中国新闻网-新疆硫磺沟百年地火本月底扑灭 十年后才能采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