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多子多福”的婚育观悄悄改变了。
从前老一辈们不管再穷再苦,都想着绵延子嗣,觉得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新希望。
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却能说出“穷人为什么还要生子”这类话。
一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23岁女高材生,不仅坚行不婚主义,甚至直言,“穷人生子”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两代人的观念差距如此悬殊,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
*(本文资料来自官方媒体,结尾处已赘述)
“穷人不配生育?”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内“211工程”“985工程”的双一流顶级高校,其校内学子称之为“未来栋梁”也毫不夸张。
然而去年6月,一位23岁女高材生短短一句话,却将北理推上了风口浪尖:
“我最讨厌的就是穷人还要去生孩子”
采访员被这句话震的有些呆愣,但女孩并没有理会,依旧在语出惊人:
她强调,自己就是不婚主义者,未来绝对不会结婚生子。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压力已经够大了,结婚就意味着要承担很多责任:
买房压力、车贷压力、为双方父母负责、为两个家庭负责……一想到这些,她就感觉自己喘不上来气。
对于结婚这件事,这位23岁女高材生并不买账,“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悠闲又自在,不好吗?”
而关于后代的问题,她言辞更是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生育观:
连养活自己都费劲的人,为什么还要去生孩子?换而言之,她似乎认为“穷人是不配生孩子的”。
女孩直言自己很反感穷人生育,现代社会竞争这么大,父母给不了孩子更好的物质及教育资源,生下来岂不是遭罪?
这位女高材生,穿着靓丽,妆容精致,谈吐也清晰有条理,但她却显然不明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德育观:
女孩表示,真的很不理解那些经济条件一般,甚至是贫穷困苦的人生孩子。
她认为,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未来很难实现阶级跨越。
首先他们要面临生存问题、接着是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职业规划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两性问题……
甚至还有自身的性格缺陷问题,因为这类孩子往往都有自卑心理,他们可能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更不敢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采访员已经有些词穷了,但还是希望用“为父母着想”、“人口老龄化”等大局观劝说女孩不要那么“精致利己”。
谁知,女孩却淡然一笑,表示“我觉得那些都跟我没有关系”。
她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只她一个人不婚不育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所以还是应该尊重内心选择,活的自私一点更舒服。
女孩说的洒脱,却无疑触及了当代社会的敏感神经。
这段采访一出,网上顿时掀起了一场关于婚姻、生育、责任与自由的“惊涛骇浪”。
孰对孰错?
不可否认,社会在高速发展,人民压力日趋增大,女孩言之有理,但部分网友仍觉得,这不应是一个“北理学子”该有的价值观:
国家的未来在青年,民族的希望在青年。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即将走入社会的优秀大学生,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去积极努力地建设国家,改善歪风邪气。
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而不是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选择“躺平”和对“穷人生育”横加指责。
不过却也有近一半的人持反对意见,其中以年轻人为主,但也不乏许多70、80后。
他们都认为女孩的思想非常犀利真实,极大反映了当代年轻人不婚不育主义的根本原因,让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有70后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条件落后国家也穷,但家家户户都生活幸福,有口饭吃就能满足,但现在压力大了,都不一样了。
有80后哭诉,女孩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现在的社会,养活自己都难,更别说养孩子了,我们不是不想负责任,是实在负担不起。
有90后崩溃,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结婚生子,而是被现实压得挺不起脊梁,房价、教育、医疗,哪一项不是重担?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活得比父母辈累多了。”
也有00后坦言,支持这个女孩的观点,与其让我的后代在贫穷和压力下长大,不如不生,这样至少能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不由让人疑惑,为何曾经“多子多福,有孩子就有希望”的思潮,到如今却变成了"多子多负"?
时代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使得年轻人对“婚育”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抵触感?
难道“不婚不育”真的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最优选吗?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究竟该如何调和?
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要想探讨这些问题,就不能只提婚恋或生育,而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在00后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遭遇的是史无前例的困难和挑战,首当其冲,经济压力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千禧年以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孩子们可以在家庭中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进,孩子们不再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反而需要家庭为他们提供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支持。
但高昂的学费加之愈发艰难的就业环境,致使许多年轻父母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优质的成长环境。
经济巨变后,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将随之改变,这也是对年轻人的婚姻和生育观念产生冲击的最直接因素。
比如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更闲适,因此相较于传统观念中的“男耕女织”,就更渴望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和责任分配。
更有甚者,他们将婚姻和生育视为枷锁,相比于成家立业、相夫教子,多数00后更想要肆无忌惮地为自己而活。
再加上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和现实压力相互碰撞,就导致年轻人的“婚育观”发生了“质变”。
他们不愿遵循传统家庭与生育观念,而要向往漫步在旷野上、骑上骏马奔腾、或是支一个围炉,煮一壶好茶,享受难得的私人空间。
又或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朋友们一起在公路上挥洒汗水……不论是哪一种,家庭孩子都难能存在他们的计划表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婚不育”就是最优选择,相反,这恰恰反映出年轻人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时,内心所经历的挣扎和困惑。
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放弃婚姻和生育,而是希望能够在更加自由、平等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婚育”和价值观。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其经济条件、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就业机会等等。
但在为年轻人打造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们个人的选择和决定。
不要过分强调“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年轻人的内心需求和幸福感。
这个过程中,上级、社会和家庭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政策给年轻人更多建设机会,社会营造包容开放氛围,家庭给予理解和支持。
而对于类似上述女孩之流的思想,大众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对”或“错”来评价。
每个人均持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婚育与否”是高度个人化的选择,不应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
大众都应当秉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各异的思想与抉择,仅因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就采取攻击或贬低的行为,实在有辱斯文。
另外,关于“穷人生育”的问题,所有人都该明白:
生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无论贫富,无论社会地位高低。
不能因为一个人很穷苦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利,也不能一个人很富有就任由她沦为“生育机器”。
而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一定就会面临自卑和生存问题。
“寒门贵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1】《牵手》街采:《牵手采访的100位女生:23岁,北京理工大学,时尚管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