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回家途中遇见穿山甲送到派出所#
近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一位村民发现一只迷途的穿山甲,并及时将其送至当地派出所寻求帮助,确保其得到妥善安置。
经警方初步鉴定,该穿山甲为成年雄性中华穿山甲,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经测量,该穿山甲体重约为六斤半,体长七十三厘米,目前生命体征平稳良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相关部门将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其放归自然。
穿山甲已经十分罕见,迷路的更为少见,这到底是为何?
穿山甲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其自我保护意识也是非常强的。不过由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我国已经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何穿山甲种群这么少呢?
首先,人类的非法贸易和盗猎,导致种群出现破坏性下降,据了解,在市场中,穿山甲的鳞片和肉制品的需求量巨大,穿山甲鳞片被传统医学视为药材,肉制品作为"野味"在高消费市场流通。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温州查获单次走私穿山甲鳞片达10.65吨,相当于约1.6万只穿山甲被害;全球2000-2013年非法交易穿山甲超100万只。
其次,栖息地破坏与生态干扰,这也是近些年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人类在不断的挺进大自然,城市化、农业扩张导致穿山甲栖息的灌丛、森林大面积减少,分布范围从长江以南17省缩减至11省(2003年数据)。
根据动物专家分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阻碍种群迁移与基因交流,加剧近亲繁殖风险。
要知道穿山甲在自然界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穿山甲以白蚁、蚂蚁为食,对维持森林健康至关重要。其数量锐减导致害虫泛滥,进一步破坏栖息地稳定性,大量的穿山甲的消失,将会导致生态失衡。
最后,那就是穿山甲自身的繁殖能力弱,幼崽的存活率低,穿山甲每年仅产1胎,每胎1仔,幼崽需6个月哺乳期且成活率低,规模化人工繁育仍存在困难,无法通过辅助手段快速恢复种群。
穿山甲为何会出现迷路?
对于穿山甲迷路不少人表示十分罕见,毕竟在生活中,能看到穿山甲已经十分不容易了,若是能遇到迷路的穿山甲那真是难得一见。那么穿山甲为何会出现迷路现象。
根据专家的分析,年轻穿山甲(尤其是6-12月龄的亚成体)在独立后会离开母体扩散领地,但因缺乏经验易误入人类活动区。
不仅如此,森林开发导致栖息地碎片化,穿山甲被迫穿越公路、农田等人类设施时迷失方向。穿山甲视觉退化,主要依靠嗅觉觅食和导航。城市灯光、汽车尾气等干扰其嗅觉判断,使其在复杂环境中迷失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变化,穿山甲也会出现迷路现象,比如暴雨、浓雾等天气会掩盖气味标记,增加迷路风险。如江西护林员在雨雾天巡山时发现蜷缩成团的迷路穿山甲。
总之,造成穿山甲迷路的原因有很多种,人们应该更好的保护好穿山甲种群,若遇到了迷路的穿山甲,及时报警处理,切勿单独靠近,避免引起恐慌造成穿山甲误伤人类。
最后
穿山甲迷路本质是物种扩散本能与栖息地碎片化的冲突体现,既是生存挑战,也是种群复苏的见证。未来需通过连通栖息地、优化道路生态设计(如增设动物通道)、强化社区保护协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