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又上了头条,只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王室、足球或者天气。一场以“言论自由”为幌子的抗议,实则把英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移民、身份认同和公共资源争夺,一股脑地掀翻在街头。
数万人挥舞着英格兰国旗和“把他们送回家”的标语涌上伦敦市中心,抗议火力不仅对准移民,也对准了刚上任不久的首相斯塔默。这场运动表面看是一次民间示威,深挖下去,却是一场政治煽动、社会撕裂与治理困局的交织战。
如果说这场抗议是突如其来的,那就太低估这座城市的压力锅状态了。英国当前最棘手的问题,不是通胀,不是脱欧,而是移民。
据官方数据,今年已有超过2.8万人冒险穿越英吉利海峡申请庇护,创下历史新高。而在城市另一头,看病排队数月、房租涨得离谱、地铁票价年年飞涨的普通市民,已经忍无可忍。
但问题的根源,真是移民吗?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护士岗位缺口高达4.7万人,建筑业外籍工人占比接近五分之一——这些移民,撑起了医院和工地。可在公众舆论中,移民却成了“资源掠夺者”。这不是简单的误解,而是一次集体焦虑的情绪投射。
抗议者的怒火,看似是对政策的反击,实则是一种生活焦虑的具象化。他们不满的不仅是移民问题,更是对“我生活越来越难了,却没人替我说话”的不满。在这种情绪催化下,原本复杂的社会议题,被简化成了一个口号:“把他们送回家”。
这场游行不仅人多,旗帜也多。英国国旗、英格兰旗、苏格兰旗,甚至还有美国“让美国再次伟大”的MAGA帽子,全都在人群中出现。这不是国庆节,这是一次意识形态的大杂烩。极右翼思潮的国际联动,在伦敦街头落地开花。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家庭带着孩子一同参加,有人甚至将这场抗议包装成“捍卫下一代”的战斗。而在街道另一端,反对者也不甘示弱,打出“反对种族主义”的横幅。抗议者和反抗议者之间,口号针锋相对,伦敦街头变成了一场语言与态度的“拔河比赛”。
组织者汤米·罗宾逊,把这场行动称为“言论自由庆典”,但实际诉求却一边倒地聚焦在移民限制上。他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排他的自由,一个不欢迎“外来者”的自由。
而这一切,正是社会撕裂最真实的写照:一边是对身份的焦虑,一边是对现实的愤怒,双方都觉得自己在被剥夺,却都找不到一个能说清楚问题的解法。
如果说这场抗议是一部电影,那汤米·罗宾逊一定是主角。他不是英国议会的一员,也不是哪个党派的代表,但他却能让数万人站上街头。这个因藐视法庭、欺诈等罪行多次被判刑的人,靠着社交媒体上的“反体制人设”,摇身一变成了极右翼网络红人。
他在X平台(前推特)上的影响力大增,连马斯克都曾公开点赞他的言论。在传统媒体还在讲“理性辩论”的时候,他早就用一段段煽动视频、一个个耸动标签,抢占了舆论高地。他不需要政策方案,只需要一句“你是不是也觉得不对劲”。
而这恰恰击中了英国政治的软肋——主流政党没人能拿出一套让人信服的移民解决方案。保守党嘴上说控制移民,私下却承认离不开劳动力;工党上台后更是小心翼翼,斯塔默政府在抗议爆发后只丢出一句“极端言论无助于解决问题”,一句话既没得罪人,也没安抚人。
罗宾逊正是在这种“政策真空”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把英格兰旗帜变成排外的政治象征,把传统文化变成身份斗争的武器。
面对这场抗议潮,政府的反应不痛不痒。斯塔默政府既不敢硬碰,也拿不出软招。卢旺达遣送计划被英国最高法院裁定违反《欧洲人权公约》,一纸承诺变成法律僵局,移民政策陷入“说了做不了,做了可能违法”的死胡同。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对局势显然有预判,提前部署1600名警力,强调“保护多元社区”,但这种“维稳式”防守注定治标不治本。真正的挑战不是怎么防冲突,而是如何让不同群体重新坐下来谈。
保守党的态度更微妙:公开撇清与极右翼的关系,私下却默许舆论转向移民话题,以维持选票基本盘。两大主流党派都在“走钢丝”——既不想被贴上极端标签,又不敢忽视选民愤怒。
而街头政治,正在趁虚而入。从这次抗议被捕12人,到此前巴勒斯坦相关游行中近900人被抓,伦敦已经进入高频率社会冲突周期。每一次抗议,都是一次社会裂缝的现实展演。
这场风波,不只是英国的事。美国的MAGA帽子出现在伦敦街头,并不是偶然。极右翼运动正在全球化,从美国的特朗普支持者,到法国的国民阵线,再到德国的选择党,彼此之间在言论、策略乃至视觉符号上都高度相似。
社交平台X更是加速器。马斯克上台后对“言论自由”的重新定义,让极端内容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传统媒体对政治正确的把持,被算法打破,一条制造愤怒的视频,可以比一篇理性分析的文章快十倍传播出去。
极右翼不再是边缘声音,而是算法的宠儿。他们不靠传统政党,不讲复杂政策,只靠一句“我们要拿回属于我们的国家”,便能引爆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聚集到街头,便很难再被政策所引导。
这场抗议的背后,是英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短期来看,警察可以维稳,政府可以发声明,但真正的解不开的是一个问题:谁来解决普通人“生活更难了”的现实?
移民政策失灵,资源分配不公,劳动力市场与法律制度之间的错配,都是这场危机的根本。抗议者要求“立刻解决”,而政策却需要“时间和程序”——这就是民粹主义最容易趁虚而入的地方。
而政治精英的沉默,恰恰把问题推得更远。YouGov的民调显示,62%的英国人希望控制移民规模,但只有29%支持罗宾逊式的极端街头运动。这说明社会共识依然可能重建,但前提是政界要敢于正视问题,而不是一味回避。
伦敦的这场抗议,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行,而是一个信号:一旦主流政党放弃对话空间,街头和社交平台就会成为新的“议会”。
斯塔默政府如果还想当个“中间派”,就必须拿出真本事来证明:政治不只是口号,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下一次“炸锅”的,可能不只是伦敦街头,而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底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