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纪初的华夏大地,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基础工业所需的两大基本化工原料 —— 酸和碱,大部分依赖进口。尤其是碱,每年进口量高达 100 万担,价格昂贵,一磅纯碱的价格竟与一盎司黄金相当,而且还被外国碱业垄断集团肆意操纵。在这艰难的背景下,一位改变中国制碱工业命运的人物 —— 侯德榜,登上了历史舞台。
1890 年 8 月 9 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坡尾乡侯家。祖父饱读诗书,为其取名 “德榜”,寄予 “厚德载物,榜上有名” 的厚望。侯德榜自幼聪慧好学,六岁时祖父便为他启蒙。然而,侯家劳动力不足,他不得不一边跟随祖父学习,一边帮父亲劳作。即便如此,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退,劳作间隙也不忘背诵书籍,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充实自己。
1911 年,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留美学生,21 岁的侯德榜毅然辞去工作参加考试。凭借扎实的学识,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并直接进入最高年级学习。在校期间,他的勤奋和天赋展露无遗,1913 年毕业时,十门功课全部满分,震惊全校,随后顺利获得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资格。
初到美国,侯德榜原本学习铁路专业,但当时中国化工工业的极度落后让他深感痛心,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投身化工领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带来改变。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他争分夺秒,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室和图书馆。八年的刻苦钻研,让他在化工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1921 年,他成功获得制革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铁盐鞣革》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全文连载,成为制革界的经典文献之一。
1921 年春,侯德榜收到一封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信。写信人是范旭东,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的董事长。信中详述了中国制碱事业的迫切需求,言辞恳切,充满了对民族工业的责任感。这封信让侯德榜激动不已,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怀揣着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
1921 年 10 月,侯德榜回国后担任永利碱厂技师长(总工程师),自此开启了他在制碱领域的艰苦探索之旅。当时,永利碱厂面临着自行研发索尔维制碱法的巨大挑战。索尔维制碱技术被英法德美等国买断专利并严格保密,侯德榜回国后,虽重金购买了简略版资料,但要真正掌握技术并实现生产谈何容易。
他带领技术人员潜心研究,面对资料的简略和技术的封锁,只能一步步摸索。在自行摸索的过程中,困难如潮水般涌来。一次耗资巨大的实验失败,让工厂陷入困境,而竞争对手卜内门公司更是落井下石,利用政治手段强收工业用盐税,企图将永利碱厂扼杀在摇篮里。在这四面楚歌的绝境中,董事长范旭东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他扛住了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保下侯德榜,为永利碱厂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侯德榜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日夜驻守在工厂,和工人们一起不断调试设备、改进工艺。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他发现纯碱变色的问题,经过仔细研究,最终确定是受到铁锈污染所致。于是,他巧妙地利用少量硫化钠和污染源接触,使其底部结成一层硫化铁保护膜,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生产出的纯碱变成了纯白色。
1926 年,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永利碱厂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优质纯碱 —— 永利红三角牌纯碱。同年 8 月,该产品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评语为 “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永利碱厂的肯定,更是中国制碱工业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1932 年,侯德榜出版《纯碱制造》,将索尔维制碱技术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让这一技术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这位坚韧的科学家出难题。抗日战争爆发后,侯德榜秉持 “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的信念,带领永利碱厂西迁四川,主持建设永利川厂。四川的生产条件与沿海地区截然不同,制盐原料卤水的成本比塘沽的海水高许多倍,若继续沿用索尔维法制碱,成本将高得难以承受。而且,索尔维法制碱中食盐利用率仅为 70%,还会产生大量废渣废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使碱厂快速恢复生产,侯德榜远赴德国,希望购买察安法专利。察安法可将食盐利用率提高至 90%,对川厂的生产十分有利。但在与德国人谈判时,对方先是漫天要价,“日产 10 吨,8 万美元!” 面对高价,侯德榜虽倍感压力,但仍咬牙坚持。然而,随后德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彻底激怒了他,他们不准中国用该专利生产的产品在东北三省出售。侯德榜内心深受刺痛,他愤怒地意识到,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他愤然终止谈判,心中暗自下定决心:“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