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以其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独特优势,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为代表的中药改良注射剂型,已成为临床重要选择。然而,这四种药物各具特色,精准把握其差异成为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本文将从剂型特点、辨证基础、循证医学与指南推荐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全面实用的参考。
剂型革新:中药注射剂的工艺演进与现代应用
中药剂型的选择自古重视与药性、疗效的契合。《神农本草经》早有“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的论述,强调剂型选择“不可违越”。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系统收集中药验方,确立了“丸、散、膏、丹、酒、露、汤、锭”等传统剂型,凝聚了千年的制剂智慧。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中药研发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口服液、注射剂、冻干粉针等新剂型相继出现,其中注射剂实现了血管内给药,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急重症的治疗。然而,传统中药注射液存在稳定性差、易产生沉淀、副反应明显等局限性。冻干粉针剂——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为代表——通过冷冻干燥工艺,有效避免了热敏性及光敏性成分的降解,显著提高了制剂稳定性,为中药注射剂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1。
辨证用药:阴阳为纲,指导临床个体化选择
“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纲领。《景岳全书》强调:“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在临床用药中,准确辨别阴阳证候至关重要。
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喘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自汗盗汗、大便干燥、腰膝酸软。代表方药为生脉散,推荐中成药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阳虚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喘息、肢体冷感、小便清长、疲倦乏力、腹胀腹泻。代表方药为参附汤,推荐中成药为参附注射液。
从药物组成来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完整保留了生脉散的组方:红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合用形成“一补一清一敛”的协同闭环作用,实现气阴双补,收敛固摄。参麦注射液仅含红参、麦冬两味,侧重于气阴并补而缺乏五味子的收敛固摄作用。因此,气阴两虚尤其是气随津脱者(症见口干,汗出、肢冷、脉微)则更适合选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表1. 阴阳辨证及代表药物
循证为据:指南指引下的精准应用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质量研究和临床指南为中药注射剂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其从“经验用药”向“规范化治疗”转变。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等领域的临床应用得到多部指南共识的推荐,《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往往以神疲乏力,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为主要证候特点,推荐此类患者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冠心病亦取得良好疗效。
《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3推荐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用于气阴两虚血瘀证的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患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4推荐主要症状表现为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要症状表现为①口渴或咽干;②白天无明显原因而不自主地出汗且活动后加重,或睡眠中汗出异常而醒来后汗出停止;③手足心发热;④面色或唇紫暗的气阴两虚血瘀证的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5推荐急性失代偿期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考虑辨证联合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进行治疗。
生脉注射液虽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同源,但其临床定位更侧重于急危重症的抢救与辅助治疗,尤其在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6。《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7推荐其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及各种休克患者。
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等多系统疾病8。《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9推荐用于骨髓过度抑制、气血不足伴心脉失养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10推荐用于偏肺肾阴虚而内热咳喘者。
参附注射液主要适用于阳气虚脱证,临床定位高度聚焦于休克抢救,特别适用于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患者11。《参附注射液急重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2指出,其对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有改善心功能、提高综合治疗有效率的作用。
总结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作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均源于经典古方,功效各有侧重,适用证型明确。与西药单靶点作用机制不同,中药注射剂凭借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性,在复杂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临床应用时,需严格遵循“辨证施治”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证候特点、疾病阶段及药物剂型优势,进行合理选择。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中药注射剂将在心血管疾病及危重症治疗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施顺清,等. 中成药研究,1982,(01):10-13.
2. 安冬青,等.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05):507-511.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42(03): 261-275.
4.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项目组.中医杂志,2023,64(7):743-756.
5.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杂志,2025,66(08):860-872.
6. 生脉注射液说明书.
7. 林洪生,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03):269-279.
8. 参麦注射液说明书.
9. 闫理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04):405-411.
10. 李建生,等.中医杂志,2014,55(06):526-531.
11. 参附注射液说明书.
12.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等. 临床急诊杂志,2018,19(10):651-65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