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廓尔喀王国(尼泊尔)两次向北入侵我国,向南扩张到恒河平原,试图冲出内陆,获得出海口。但这种尝试无果而终,被英国无情压制,当时发生了什么?
尼泊尔是南亚内陆山国,地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面积约14.7万平方千米,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二十一位。
尼泊尔人口约3059万(2023年),居民80%以上信印度教,9%信奉佛教,国语为尼泊尔语,上层社会通用英语。
【廓尔喀成就乾隆】
清朝初年,来自今印度拉贾斯坦邦乌代浦市的一支印度教军民,为躲避与德里苏丹国的战火逃入尼泊尔,与当地马嘉人和古隆人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廓尔喀族。
廓尔喀人先后对周边民族用兵,迫使他们臣服。到乾隆年间,廓尔喀人的势力范围延伸到恒河平原,鼎盛时控制区是如今尼泊尔面积两三倍之多。廓尔喀的都城,在加德满都西北80千米处,清朝称尼泊尔为廓尔喀。
廓尔喀入侵锡金时,锡金国王逃到清朝的西藏,向清朝的西藏地方机构求援。廓尔喀还不依不饶,跟着锡金人的屁股,一路进入我国西藏境内。
1788年,廓尔喀入侵中国西藏聂拉木、济咙(今西藏吉隆县南部)等地,清廷随即调兵进剿。
1789年,驻藏大臣、噶伦等官员私自与廓尔喀议和,允诺偿银赎地,并向朝廷谎报失地收复,奏凯班师,而廓尔喀退兵。
1790年,廓尔喀派人入藏讨要赎地钱财,才知对方根本没打算兑现。
1791年夏,廓尔喀再次入侵我国西藏,攻克聂拉木、济咙、定日、日喀则等城。乾隆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兰察等领兵入藏增援。
1792年五月,清军收复擦木、济咙,随后越过喜马拉雅山,攻入廓尔喀。六、七月间,清军兵临廓尔喀都城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廓尔喀称臣请降,许诺永不侵犯我国西藏。
乾隆的十全武功,包括: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今新疆南部),两扫金川(今四川西北部),靖台湾,降缅甸,降安南(今越南),两降廓尔喀(今尼泊尔)。
乾隆十全武功中,两降廓尔喀是最后两次武功,第一次有水分,第二次是名至实归。可以说廓尔喀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否则就是八全武功了。
廓尔喀(尼泊尔)投降,成为清朝藩属国,与朝鲜、越南等国地位相当。
【廓尔喀战英国】
时间刚刚跨进19世纪的门槛,英国人来到恒河流域,夺取廓尔喀在平原的领土。
加德满都的北方,有两条孔道可以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抵达山脉北麓,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这两条线路是南亚进入我国西藏的重要通道,后来的中尼公路,也基本和此两线的东线重合。
中尼公路中国段,从拉萨到日喀则再到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是318国道的一部分,长736千米。尼泊尔段称为阿尼哥公路,从加德满都至樟木口岸,长114千米,由中国援建。
廓尔喀正如日中天,但和清朝比仍是蜉蝣撼大树,不值一提。廓尔喀计划向南扩张,最好能一口气饮马印度洋。但此时印度已经不是一盘散沙的大小部落,而在英国逐渐控制下,现出英属印度的雏形。英国打算控制加德满都通往西藏的通道,廓尔喀当然也不答应,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廓尔喀渴望向南方广阔的平原地区扩张,英国则将触角伸向廓尔喀山区,两者遭遇,必有一战。
1814年-1816年,廓尔喀与英军及仆从军大战,惨败。《萨高利条约》签订之后,廓尔喀王国损失三分之一的领土,今尼泊尔领土范围也是在《萨高利条约》基础上奠定的。
英国打断了廓尔喀向南扩张的步伐,名正言顺向廓尔喀派遣监督大臣,自此廓尔喀内政外交都落入英国之手,深埋印度洋的野望。
不过喜马拉雅山脉是天然的防御壁垒,兵不血刃令英军付出惨痛代价。高山仰止,英国人止步于喜马拉雅山脉,所以后来英国殖民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却让尼泊尔做了保护国,连带锡金、不丹也跟着受益,三国都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外交上和军事上听从英国号令,但比完全殖民好得多。
图-哈里王子和廓尔喀雇佣兵
英国人给廓尔喀命名Nepal,翻译成中文就是尼泊尔。英国人发现廓尔喀人虽然身材不高,但体魄健硕,自幼光脚在山路上行走,练就一双“铁脚板”,使用弯刀,擅长山地战和近距格斗。
英军就征用廓尔喀人壮丁,在一战和二战中,有20万廓尔喀人为英军效力。1997年香港回归前,驻港英军中就有一支廓尔喀特种兵。如今英军中还有4个廓尔喀步兵团,约3700人。
图-女王和廓尔喀军团
1947年印度独立后,曾从英属印度继承了一支廓尔喀军队,这支军队身体强悍,吃苦耐劳。后来印度每年从尼泊尔征雇佣兵,如今保有数万廓尔喀人为印度效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