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温福高铁可研报告、全线用地预审等关键审批顺利完成,并计划近期正式开工建设时,同为国家 "八纵八横" 沿海通道关键环节的甬台温高铁,却仍停留在规划图纸的比选论证阶段。这条北接通苏嘉甬、南连温福,全长约30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本应成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直连交通大动脉,规划多年却至今仍未能迈出实质性建设步伐。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甬台温高铁虽已列入多个国家级规划,但国铁集团2025年1号文件仍未将其纳入开工计划。而浙江省发改委自2018年成立省级筹建办以来,持续与国铁集团沟通协调,但得到的回复始终是 “先行实施温福高铁,再适时启动甬台温高铁前期研究”。这种滞后与温福高铁2025年9月即将开工、通苏嘉甬高铁2027年竣工的进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这条沿海通道 “中段梗阻” 的尴尬处境。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甬台温高铁迟迟不能“转正”?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点:在国家战略排序中,温福高铁被赋予更高优先级。作为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福高铁已获国家发改委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总投资约898亿元,并计划2030年建成。这种 “南先北后” 的推进策略,使得甬台温高铁可能推迟至“十五五”后期才能启动,形成浙江沿海高铁 “南北热、中间冷” 的奇特格局。
其次,区域利益协调构成第二重阻碍。甬台温高铁在选线方案过程中,象山与玉环的设站之争尤为激烈:宁波希望线路过境象山,终结其 “宁波唯一不通铁路县” 的历史;台州则力推经玉环跨乐清湾的方案,以盘活温玉铁路。浙江省发改委虽将两种方案均纳入重点比选,但线路走向每公里的调整都牵动地方发展神经,这种博弈让线形优化迟迟无法定案。
此外,技术、经济悖论更让项目举步维艰。国铁集团认为,杭温高铁通车后形成的绕行通道已替代甬台温高铁部分功能,降低了项目紧迫性。同时,乐清湾海床淤泥层的复杂地质条件可能使建设成本大幅增加,而既有杭深线运力饱和与部分线路闲置并存的矛盾,也成为决策层暂缓推进的 “合理” 依据。
总体来说,甬台温高铁项目目前的处境便是“地方急、国家缓”。因此,在地方层面,并没有搁置甬台温高铁。在2025年温州市“百项千亿”计划中,温州市再次将甬台温高铁列入“力争前期开工”清单;而宁波、台州两地则联合推进线站位稳定,以便一旦“窗口”期打开便可以迅速启动可研批复程序。然而,只要上述三条“紧箍咒”未除,307公里的沿海黄金大通道就仍难从规划图“转正”为施工图。那么,甬台温高铁如何才能摆脱困境,顺利实施?
简单来说,需突破三个“节点”:首先,依托“八纵八横”沿海通道定位,把甬台温高铁与温福、通苏嘉甬同步纳入沿海通道整体工期,推动国铁集团将项目纳入“十五五”规划核心清单,明确启动预可研审查时间,把“适时启动”改为“必须开工”;借鉴温福高铁环评经验,提前完成生态敏感区论证,确保环保合规性。其次,浙江方面先行落实线站位、用地、涉军等前置专题,争取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步到位实现获批。此外,将既有杭深铁路调整为货运为主、城际为辅,同时探索“地方资本金+社会资本+土地综合开发”组合融资,降低国铁出资比例,缩短资金排队时间,使项目真正具备开工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