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谁是真金,谁是泡沫,市场这块试金石最能检验。
近日,备受尊敬的冯巩老师,这位陪伴我们走过无数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家,计划举办一场商业性质的专场演出。
按理说,这样一位相声界的泰斗级人物,线上售票应该瞬间售罄。
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意外,观众反应平平,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明明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为何却难以吸引观众前来捧场?
01
冯巩此次确实是诚意满满。
他计划在国庆假期于深圳这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举办一场专业相声专场。
演出消息一经公布,业内人士一看演员阵容,便纷纷感叹这是一次难得的高质量组合。
与冯巩搭档的是国家一级演员李志强,实力毋庸置疑;同台献艺的还有在年轻观众中人气颇高的金霏与晨曦,以及窦晨光、常鹏旭等新生代演员。
宣传语上也打出了“国家级院团”、“原汁原味”的旗号,听起来就让人期待。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票价也定得十分亲民,从80元起步,最高几百元不等,无论预算高低,都能找到合适的座位。
按照这样的阵容和定价,在深圳这样的城市,本应引发一场观演热潮。
但现实却有些残酷,票务平台开放已久,数据却并不好看。在购票页面下方,“想看”人数仅仅只有60余人,增长缓慢,气氛冷清。
这个数字与深圳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与冯巩老师家喻户晓的形象相比,落差实在太大。
对于这样一位几十年来在春晚舞台上为全国观众带来欢声笑语的表演艺术家来说,市场给出的反馈确实令人费解。
而冯巩的遭遇并非个例,与他同辈的相声名家姜昆,也遭遇了类似的市场冷遇。
姜昆在相声界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不久前,他在某地演出时,临时加演了一段赞美当地风土人情的贯口,词句工整、押韵自然。
这种表演方式在过去大型晚会上往往能赢得满堂喝彩,但在当下,年轻网友却觉得略显陈旧,像是背诵稿子,少了即兴的惊喜。
02
无论是冯巩售票遇冷,还是姜昆表演引发争议,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这些曾代表相声艺术巅峰的老一辈艺术家,似乎与如今走进剧场买票的观众之间,出现了某种隔阂。
他们技艺精湛,师承深厚,在行业中享有崇高地位,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在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商业演出市场中,这些优势却未能转化为观众的实际购买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郭德纲可以说是完全从市场中打拼出来的。
早年为了在北京立足,他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这段经历让他深知,相声这碗饭,是观众给的。
他的作品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只有剧场坐满了人,才谈得上其他。
正因为如此,德云社的相声风格非常接地气:讲的都是百姓身边的事,语言通俗易懂,目的只有一个——让人笑。
他们不刻意去讲大道理,也不强求观众接受某种价值观,核心就是娱乐。
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的变化,他们也在传统段子中不断融入当下流行元素,同时培养出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年轻演员。
因此,即使票价不菲,德云社的演出依旧一票难求,社交媒体上“想看”人数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
03
将冯巩与郭德纲进行比较,并非为了评判谁的艺术水平更高。
冯巩早年作品如《小偷公司》,其讽刺现实的力度与艺术性,至今仍是经典之作。
他的表演透着浓厚的艺术气质,而郭德纲则更像是一位深谙市场的经营者,他清楚观众喜欢什么,并能精准地提供观众想要的内容。
问题在于,如今的演出市场,本质上就是观众用钱包投票的地方。
像冯巩这类长期在体制内院团工作的演员,习惯了稳定的创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无需为票房操心。
这种环境让他们能够专注于艺术创作,但也可能使他们对市场的变化缺乏敏感度。
当他们真正走出熟悉的“温室”,直面商业市场的挑战时,才发现自己惯用的表演方式与观众期待之间出现了偏差。
艺术需要坚持,但也不能脱离观众。
当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娱乐方式发生变化时,如何调整自身,重新与观众建立联系,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冯巩与姜昆的市场遇冷,也印证了郭德纲曾经的一句话:他说如今的相声并不真正繁荣,火的是德云社和他自己。
若想让相声再次焕发昔日光彩,行业内部的思想变革势在必行。
信息来源:猫眼娱乐:冯巩国韵笑谈演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