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浪起伏
收割机的轰鸣奏响丰收序曲
从田间到粮仓
金灿灿的谷粒完成颗粒归仓的旅程
回望变迁
粮食从田间地头颗粒归仓
粮仓从简陋土房升级成绿色粮仓
从靠天储粮到智能管粮
几十年间,大国粮仓历经沧桑巨变
走过了一段
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大国粮仓变迁之路
初创:条件简陋,仓储效率有限
早期的粮仓多是简陋的土木结构仓房,有些还是由祠堂、庙宇、民房改建而成,每仓容量仅3万至6万公斤。
▲土木结构粮仓仅靠自然通风和简单防虫措施保管粮食,粮食损失巨大。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粮食仓储迎来第一次技术升级。“苏式仓”成为初代标准化粮仓的代表。
这种仓型采用砖木结构,内部安装皮带输送机,首次实现机械化进出粮。单个粮仓面积1000平方米。每仓容量约2500吨(250万公斤)。
▲“苏式仓”砖木结构抗侧压力能力差,仓储效率仍然有限。
发展:技术进步,探索科学储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砖混仓房逐渐普及。这种仓房密封性好,防潮、防虫能力有所提升,还配备了简单的通风设备。
▲砖混仓房提高了粮食的保管质量。
1998年前后,我国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粮仓建库高潮。1998年至2005年间,我国建成了一大批中央储备粮库,粮食存储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现代化仓房显著提升了粮食储存质量和使用效率。图源:中国经济网
焕新:智慧粮仓,迈向绿色优储
近年来,采用智慧绿色新技术的新一代粮仓开始建设。新粮仓更加注重智能监控和管理,也更加注重储粮的绿色保鲜和节能环保。同时,气膜仓、新型地下粮仓和楼房仓等新仓型不断涌现。
在湖南长沙,一组高高大大、白白胖胖的新型粮仓格外引人注目。作为首批9000吨级气膜粮仓,它们被亲切地称为“白胖子”,其三层复合结构形成超级隔热“棉衣”和防潮“雨衣”,气密性达国标的6倍以上,结合氮气气调技术,精准对抗南方高温高湿环境。
▲中储粮长沙直属库拍摄的气膜粮仓建设施工现场。
在河南鹤壁和广东深圳,新型楼房仓让粮食住进“单元房”——多层混凝土框架,分区如居民楼,墙体厚实,隔热性好,仓容数万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粮食仓储设施水平,直接影响着粮食收储能力和粮食储存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
未来,随着更多智能设备的加入
粮食仓储设施必将迎来
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新时代
编辑|李紫来审核|赵允
来源|农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