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亿估值+20亿美元融资!今年最大港股汽车IPO落定奇瑞!
9月7日,奇瑞终于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按照计划,这家来自安徽芜湖的车企,将在本月中下旬正式挂牌交易。市场传闻,奇瑞本次融资规模或在15到20亿美元左右,同时也将成为年内最大的车企IPO。更早之前,有外媒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奇瑞在港上市的目标估值可能超过1000亿人民币。
不过,比起估值和融资额,奇瑞真正令人唏嘘的,是它与资本市场的“马拉松式”纠缠。从2004年首次谋求上市算起,整整21年间,它七次发起冲刺,六次折戟沉沙。如今,这场中国汽车史上最长的IPO长跑,终于看到了终点线的旗帜。
21年冲刺上市仅一步之遥
对63岁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来说,当港交所聆讯通过的消息传来,那座攀登了二十余年的资本山峰,终于云开雾散,峰顶清晰可见。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图源:网络
奇瑞诞生于1997年的芜湖,彼时这座长江边的小城或许想不到,会因这家车企而频繁出现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之上。如今,奇瑞的产品线横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奇瑞已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车企,位列全球第十一。
然而,资本市场之路却走得异常坎坷。
奇瑞的股权架构,堪称其21年上市路的“最大绊脚石”,二十年来始终未能理顺。2004年,在安徽省政府的推动下,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首次冲击A股,但年底就因股权与关联交易问题戛然而止。
往前追溯,奇瑞的股权困境早有伏笔。奇瑞起初并无造车资质,被迫挂靠上汽并交出20%股份,才造出了一代神车奇瑞QQ。也正是这款车的横空出世,引发上汽的增持意图。后续推进的混改虽为企业注入活力,却因引入资本方过多,进一步加剧了股权层层嵌套、关联交易复杂的问题。
奇瑞QQ |图 源:网络
2019年,青岛五道口入局;2022年,立讯精密又以逾百亿元接盘。资本虽不断注入,但层层嵌套的结构与复杂的关联交易,使得奇瑞屡次被挡在A股门外。
最典型的一次是2009年,当监管发现股东上海湖山投资的最终持有人数量远超200人的红线时,奇瑞的上市计划再次搁浅。与此同时,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也让它与A股的严苛标准始终无法对表。
也正因为这些曲折,奇瑞的上市故事成为中国汽车史上最漫长的马拉松。如今,它终于在港股敲开大门。只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冲过资本终点线的奇瑞,能否在新能源与全球化的赛道上,跑出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冲击港股最大车企IPO
相较于A股严苛的规定,港股市场对企业的盈利要求相对宽松,上市流程也更加灵活。奇瑞选择冲刺港股,无疑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随着造车新势力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车企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巨大,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需要长期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成为众多车企的战略选择。
而港股市场,是近年来中国车企青睐的上市地。2023年以来,已有包括蔚来、小鹏等多家车企在港股完成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香港国际化的投资者结构和相对灵活的上市制度,为汽车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
港交所|图源:网络
招股书显示,奇瑞汽车拟发行不超过6.99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计划将港股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研发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提升其生产设施以及用于营运资金补充。
随着聆讯通过,奇瑞汽车最快将于9月中下旬在港挂牌交易。从规模上看,这次IPO堪称近年来港股市场最大规模的车企IPO,为港股汽车板块注入新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迫切追求上市背后,是奇瑞汽车是国内少数未上市的整车企业之一。奇瑞也是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奇瑞五大自主车企中唯一未上市的企业。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坦言,奇瑞早期资金投入较少,加上没有上市,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也没有发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融资。而登陆资本市场既有利于奇瑞建立长期资本补充通道,又有利于激活奇瑞股权激励机制。
高速增长背后仍有市场挑战
奇瑞在招股书中这样介绍自己:自1997年创立以来,我们致力于引领行业创新和深耕国际市场,以2024年的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奇瑞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自2003年起,连续22年出口第一。
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奇瑞迎来业绩“爆发期”,营收从926.18亿元飙升至2698.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7%;净利润也从58.06亿元跃升至143.34亿元,复合增速57.1%。销量更是一路飙升,从123.33万辆扩张至260.39万辆,三年近乎翻倍。
海外市场更是其“王牌”。2024年,奇瑞售出114.46万辆海外车型,海外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飙升232%,连续22年稳坐中国品牌出口榜首,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奇瑞“全球车”OMODA 5
然而,汽车制造本就是一场资本与耐力的博弈。高速增长的背后,奇瑞也承担着明显的成本与风险,而高负债率就是最直观的表现。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汽车负债率分别为93.1%、91.87%和87.89%。虽然略有下降,但与比亚迪的74.64%、吉利的59.71%、长安的62.01%、长城的63.64%相比,仍偏高不少。
更关键的“短板”在于新能源转型滞后。
营收结构方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燃油车依然是奇瑞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国车市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新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各车企的生存必答题,但奇瑞在这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2024年,其燃油车收入1878.91亿元,占总营收的69.6%,而新能源汽车收入589.31亿元,占比仅21.9%,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收入353.14亿元,占比13.1%,纯电动汽车收入236.17亿元,占比仅8.8%。
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落后于其他主流车企,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奇瑞过去缺少在电动化方面的布局,缺少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导致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差,只能依靠低价策略占据市场。
奇瑞新能源转型滞后于主流车企,根源在于“起大早赶晚集”。虽早在1999年就成立新能源项目组,2008年推出首款混动车型,是行业内较早布局新能源的企业,但未能抓住2020年后市场爆发的关键窗口期。可以说,那时的奇瑞既缺乏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也未打造出具备市场统治力的爆款车型。
反映在终端市场,其新能源产品表现平淡:主打车型风云A9L 2024年8月销量仅1.02万辆,iCAR系列常年月销不足1万辆;2024年新能源总销量58.36万辆,与比亚迪(超400万辆)、上汽集团(123.41万辆)、吉利(88.82万辆)等同行相比,差距显著。正因产品竞争力不足,奇瑞新能源车型不得不依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风云A9L|图源:网络
如今,在以“智能化”为主题的新能源下半场赛道,奇瑞汽车也发布“瑶光2025”战略,计划未来五年投入超1000亿元研发资金,战略重点布局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赛道,规划到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同步推进智能飞行座舱、EEA5.0电子电气架构等前沿技术研发。
从2004年首次冲击A股,到2024年叩开港交所大门,奇瑞21年的上市“马拉松”终于临近终点。但资本的“终点线”,亦是新能源与全球化赛道的“起跑线”。智能化转型能否补齐短板?技术护城河能否筑牢?出海优势能否持续扩大?随着上市进程加快,奇瑞汽车也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