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伴随多汗等非运动症状。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多汗仅是“体虚”所致,然而中医理论揭示,其病机远比体虚复杂,涉及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受损等多个层面。本文将从中医视角深入剖析帕金森患者出汗的根源病机。
一、阴阳失衡:虚火内扰与阳气不足的双重作用
虚火内扰,逼津外泄
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肝肾阴虚是其常见体质特点。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肝为罢极之本,藏血主疏泄。肝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虚火内生。虚火上炎,逼迫津液外泄,导致患者夜间盗汗,醒后汗止,常伴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干咽燥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阳气不足,卫外不固
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固摄津液的根本。帕金森病患者病程日久,耗伤阳气,尤其是脾肾阳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脾肾阳虚则温煦失职,卫外功能减弱,肌表不固,津液易外泄为汗。患者常表现为自汗,动则加剧,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阳气不足之征。
二、气血失调:气滞血瘀与气血两虚的交织影响
气滞血瘀,经络不通
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受震颤、肌强直等症状困扰,活动受限,易致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形成恶性循环。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导致局部或全身多汗。患者常伴肢体疼痛、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舌暗有瘀点、脉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气血两虚,营卫失和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帕金森病患者病程日久,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两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两虚则营卫失和,肌表不固,津液外泄。患者常表现为自汗与盗汗并见,伴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两虚之征。
三、脏腑功能受损:肺脾肾三脏的协同失调
肺气不足,卫表不固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帕金森病患者肺气不足,则卫外功能减弱,肌表不固,津液易外泄为汗。患者常表现为自汗,伴气短懒言、易感冒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浮缓,均为肺气不足之征。
脾气虚弱,运化失常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帕金森病患者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湿邪困阻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津液输布失常,多汗。患者常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濡缓,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帕金森病患者肾阳亏虚,则命门火衰,温煦失职,水液代谢失常,导致多汗。患者常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肾阳亏虚之征。
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问题,药物仍然是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的关键。而目前很多患者过于依赖于西药的快速疗效,而忽视了中医中药的长远作用。西药虽能在短期内迅速控制部分症状,但往往伴随着诸多副作用,且随着病情进展,药效可能逐渐减弱,需不断调整剂量,给患者带来身心负担。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帕金森病在中医属“颤证”范畴,多因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致筋脉失养,或风痰瘀阻经络而成。“五龙震颤汤剂”正是依据这一理论精心研制。方中选用熟地、山茱萸等滋补肝肾之阴,以固本培元,使筋脉得养,缓解震颤;当归、黄芪等补气养血,增强机体正气,改善气血不足之态;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针对内风妄动之象,稳定肢体震颤;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
“如果想采用中医治疗帕金森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很重要,因为治疗都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一人一方的针对性调理治疗,具体还是需要我给予相应的诊疗,才能设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采取的看诊方式有来北京面诊和互联网远程视频看诊两种方式进行诊疗”!
王世龙大夫北京出诊时间:每周二,周四,周六(每个月会去深圳,广州坐诊)
咨询电话:15712958063
微信:bjzyt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