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根深培坚基 水滴石穿探佳境
——在“文化进万家文艺研讨会
暨卢宏斌中国画个展”上的发言
叶建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衷心感谢中国文化进万家委员会武振江主任的盛情邀请,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集学习与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平台;感谢卢宏斌老师以“荷花齐和盛世”为主题的个人画展,让我们得以在笔墨丹青间感受荷之高洁与时代之气象;同时,也要感谢刚才各位老师和业界大咖的精彩分享,可谓字字珠玑、见解深刻,令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我以篆书“墨香万家”相赠武振江主任)
在观展与聆听之后,我有三点感悟愿与大家交流,谨作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叶茂根深,文化深耕方有繁花
恰因我姓叶,便借“叶”开头抒怀。万物生长,唯有根须深植沃土,枝叶才能向阳而生、郁郁葱葱,文化事业亦然。武振江主任于14年前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文化进万家委员会”,十四个冬去春来,他风雨兼程、孜孜不辍,始终深耕文化普及之路,推动百余场活动落地生根,恪守“让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初心。这正是“文化自信,重在建设”的生动写照,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激扬凯歌的强音。
今日为卢宏斌老师举办的“荷花齐和盛世”个展,正是这首激扬凯歌的又一个音符。
我们常说“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中国文化进万家”的根基,正在于发掘、宣传和扶持如卢老师这般扎根生活的文化创作者。当这样的文化使者从百位、千位走向万人同行时,文化的根系便将更加坚实粗壮,“中国文化进万家”乃至走向世界的愿景,亦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本次展览的意义,远不止于荷花绘画艺术技法的呈现,更是一次为文化事业“培根铸魂”的实践。唯有从这样的高度加以解读与传播,才能把握核心、纲举目张,让文化之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二、滴水穿石,专注坚守方成极致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蕴藏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南方的朋友应曾见过,屋檐下的青石,因雨水经年累月、周而复始地滴落,竟可凿出凹坑,甚至穿透成孔——这便是“持之以恒”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聪明才智,正如那一滴水,唯有心无旁骛、久久为功,聚焦于一,才能蓄积穿石之劲。
卢宏斌老师的创作,恰是“滴水穿石”的生动诠释。近五年来,他心守荷花一题,沉潜于笔痕墨韵之间,方使笔下荷花千姿百态、意态纷呈:或墨色氤氲、意境深远,或清丽脱俗、风姿绰约,赢得了观者的一致赞叹。这亦提醒我们:无论从事何种事业,认准方向便须专注不移。若今日滴、明日停,终难穿透一石、成就不凡。
〔我与老友张富英(右二)、周殿胜(左一)、康良河(右一)老师合影留念〕
三、跨界融合,艺无止境方得升华
我在多种场合曾言,有人说“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无疑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应被自我设限所束缚。回望我国古今艺术史,凡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唐寅、启功等,无一不是跨越边界的探索者。真正的书画家,往往亦是文人、诗人;若不通文墨诗理,即便技法娴熟,亦难脱“写字匠”之窠臼,终与“书画家”之境相隔。艺术的真谛,正在于融会贯通、不断超越。
学无止境。倘若卢宏斌老师的荷花作品,能辅以凝练诗文的题跋,并以更臻妙境的书法呈现,必将会为画作注入更厚重的文化底蕴,令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我也致力于践行“艺术融合”的理念,尝试将诗、书、文三者创造性结合,幸得诸多同道与媒体的鼓励。艺术之路,道阻且长,唯勇于突破边界、博采众长,方能不断开辟新境、抵达新高。
由于时间有限,我的分享就此打住。最后,衷心祝愿中国文化进万家委员会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祝愿卢宏斌老师画展圆满成功!也祝愿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康健、艺途坦荡、作品精进!
谢谢大家!
(发言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榜书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