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我帮战友顶罪坐牢5年,他却和我失联,退休后营长来找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王海涛今年五十二岁,三个月前刚从市环卫局退休。

他住在一套老式的职工宿舍里,两室一厅,面积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

妻子刘晓梅在附近的超市做收银员,每天早出晚归,收入也就够家里的日常开销。

儿子王磊今年二十八岁,在省城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王海涛的退休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到小区里遛一圈。

回来后给妻子准备早餐,等她去上班后,他就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读读报纸。

下午的时候经常和邻居们在小区的凉亭里下棋聊天,晚上就在家里看新闻。

他最喜欢看军事频道,每当电视里播放部队的画面时,他总是看得很专注。

但是王海涛从来不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军旅经历,即使邻居们知道他当过兵,也不了解具体情况。

“老王,你当兵的时候在哪个部队啊?”有时候邻居老刘会好奇地问。

“就是普通的边防部队,没什么好说的。”王海涛总是这样简单回应。

“那你们那时候的战友现在还有联系吗?”老刘继续追问。

“都散了,各奔东西了。”王海涛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每当有人问起这些问题,王海涛总是很快就转移话题,不愿意多说。

他的心里藏着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上,让他即使在最轻松的时候也无法完全放松。



有时候刘晓梅下班回家,会发现王海涛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发呆。

“想什么呢?又在那里愁眉苦脸的。”刘晓梅关心地问。

“没想什么,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王海涛总是这样搪塞过去。

“都退休了,该享享清福了,还操什么心。”刘晓梅不明白丈夫为什么总是心事重重。

王海涛和刘晓梅结婚已经二十多年了,两人的感情谈不上很深,但也算是相敬如宾。

刘晓梅知道丈夫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但具体是什么她也不清楚,王海涛从来不主动提起。

“有些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没必要老是挂在心上。”刘晓梅偶尔会这样劝他。

“我知道,但有些事情想忘也忘不掉。”王海涛的回答总是很无奈。

王海涛很少主动联系以前的战友,也从来不参加什么老兵聚会。

偶尔有以前的战友给他打电话,他也是匆匆几句就挂断了。

“海涛,最近怎么样?”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还行,都退休了,在家闲着呢。”王海涛的回答很简短。

“有时间的话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好多老战友都想见见你。”对方热情地邀请。

“算了,我这个人不太爱凑热闹,你们玩得开心就行。”王海涛总是这样拒绝。

每次挂断这样的电话,王海涛的心情都会变得更加沉重。

他并不是不想念那些战友,而是有些事情让他觉得无法面对他们。

02

一九八五年,十八岁的王海涛从山东农村入伍,被分配到西北边防某部队。

那时候的他年轻单纯,对军营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热情。

王海涛性格老实厚道,训练很刻苦,很快就得到了班长和战友们的认可。

同期入伍的陈志华和他住在上下铺,两人很快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陈志华是城里人,家境比较好,人也聪明活泼,很有人缘。

“海涛,你这个乡下来的娃娃,什么都不懂,以后跟着我混就行了。”陈志华经常这样开玩笑地说。

“志华哥,你别小看我们农村人,吃苦耐劳方面城里人比不了。”王海涛也不示弱。

陈志华确实对王海涛很照顾,经常从家里带些好吃的分给他。

王海涛家里条件不好,每个月的津贴都要省着花,陈志华知道后经常主动帮助他。

“兄弟之间不要计较这些,以后你发达了再还给我。”陈志华总是这样说。

两人一起训练,一起站岗,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关系越来越好。

陈志华学历高,经常帮王海涛补习文化课,教他写字读书。

王海涛军事素质好,训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也经常帮陈志华提高训练水平。

“海涛,你这个射击技术真是没话说,我什么时候能达到你这个水平。”陈志华很羡慕王海涛的军事技能。

“这个要多练,我从小在农村就经常打鸟,所以手比较稳。”王海涛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休假的时候,陈志华经常带王海涛回家,陈家父母对这个朴实的农村小伙子也很喜欢。

“志华,你这个朋友很不错,老实可靠,你们要好好相处。”陈志华的父亲这样评价王海涛。

“爸,海涛就像我亲兄弟一样,我们已经约定了退伍后要一起创业。”陈志华对父亲说。

王海涛听到这话心里很感动,觉得能有这样的战友是自己的幸运。

部队里的营长叫萧振国,四十多岁,对士兵要求很严格但也很关心他们的成长。

“你们两个小子,训练要互相帮助,生活上也要互相照顾。”老萧经常这样教导他们。



连长小赵年轻有为,是他们的直接上级,对王海涛和陈志华都很看重。

“你们两个都是好苗子,好好干,将来都有前途。”小赵经常鼓励他们。

班长老张快要退伍了,对王海涛和陈志华就像对自己的弟弟一样。

“海涛、志华,我退伍后你们就是这个班的老兵了,要带好新兵。”老张经常这样叮嘱。

整个连队的氛围很好,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相处。

陈志华很有经济头脑,经常帮战友们代购一些紧俏商品。

“海涛,我在外面认识了一些朋友,可以帮大家买到一些便宜的东西。”陈志华对王海涛说。

“那挺好的,大家都能省点钱。”王海涛觉得这是好事。

陈志华利用休假时间在外面做些小生意,确实赚了不少钱。

他与地方上的一些商人有联系,消息比较灵通,总能找到好的商机。

王海涛虽然不太懂这些商业上的事情,但很信任陈志华的判断。

“志华,你这个脑子真是聪明,什么生意都能做。”王海涛由衷地佩服。

“这算什么,等我们退伍了,我带你做大生意,保证让你发财。”陈志华信心满满地说。

03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两人已经服役了六年,都提拔为士官。

陈志华因为表现出色,被安排负责部队的一些物资采购工作。

王海涛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采购,但经常协助陈志华做一些具体的事务。

“海涛,这个工作你要帮我把好关,不能出任何差错。”陈志华对王海涛说。

“放心吧,我一定认真对待,绝不给你添麻烦。”王海涛认真地回答。

一九九一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改变两人命运的事情。

部队的一批军用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价值上百万。

上级开始严厉调查这件事,矛头很快指向了负责这项工作的陈志华。

“志华,这次的事情很严重,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连长小赵私下提醒他。

“我知道确实出了问题,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陈志华焦急地解释。

调查越来越深入,陈志华面临着被送交军事法庭的可能。

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这种程度的问题可能要判刑八到十年。

陈志华的前途和家庭都将因此被彻底毁掉。

“海涛,我这次真的完了,家里人知道了肯定受不了这个打击。”陈志华绝望地对王海涛说。

“别这样说,事情还没有最终定性,也许还有转机。”王海涛安慰他。

“你不明白,这次的调查很严,我肯定逃不过去了。”陈志华的眼里充满了恐惧。

经过详细了解情况,王海涛发现如果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处罚确实会轻很多。

因为王海涛没有直接经手这些事务,只是协助工作,而且一直表现很好。

按照相关规定,王海涛最多判三到五年,而且有立功表现还可能减刑。

“海涛,我有个想法,但我不知道该不该说。”陈志华犹豫地开口。

“什么想法?你直接说就行了。”王海涛看到朋友的为难。

“如果你愿意帮我承担这个责任,我保证以后一定好好补偿你。”陈志华流着眼泪请求。

王海涛听到这个请求,心里非常震惊,完全没想到陈志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志华,你让我想想,这个事情太大了。”王海涛需要时间考虑。

“我知道这样做对你不公平,但我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陈志华继续哀求。

王海涛整整一夜没有睡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多年的战友情谊,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志华确实帮了我很多,现在他有困难,我应该帮助他。”王海涛这样想。

“而且我年轻,判几年刑出来还能重新开始,但志华不一样。”王海涛继续分析。

第二天早上,王海涛找到陈志华,告诉他自己的决定。

“志华,我愿意帮你承担这个责任,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王海涛认真地说。

“什么条件?只要我能做到的都答应你。”陈志华激动地抓住王海涛的手。

“你要答应我,以后要好好做人,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王海涛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我发誓,我一定会好好做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陈志华郑重地承诺。

两人商量好了具体的说法,决定让王海涛主动承认这个“罪行”。

按照他们商定的口径,是王海涛在协助工作中操作不当导致了这次事故。

营长老萧在听到王海涛的“坦白”后,仔细观察了两人的表情。

“海涛,你确定是这样吗?你要想清楚再说。”老萧的语气很严肃。

“营长,确实是我的错误,我愿意承担责任。”王海涛坚定地回答。

老萧看了看陈志华,又看了看王海涛,最终只是叹了一口气。

“既然你这样说,那就按程序处理吧。”老萧的声音里带着无奈。

04

一九九二年的春天,王海涛被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同时被开除军籍,所有的荣誉和待遇都被取消。

在法庭上,陈志华作为证人出庭,按照约定的口径为王海涛的“罪行”作证。

王海涛在法庭上没有为自己进行任何辩解,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

“被告人王海涛,你对自己的罪行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法官最后询问。

“我认罪,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王海涛平静地回答。

陈志华坐在证人席上,看着即将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战友,眼中含着泪水。

“陈志华同志,你对被告人的陈述有什么补充吗?”法官问道。

“王海涛同志平时表现很好,这次确实是操作失误造成的。”陈志华按照约定的说法回答。

判决下来后,王海涛被送到了军事监狱服刑。

在监狱里,王海涛的表现一直很好,积极参加劳动改造,认真学习。

监狱的管教干部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认为他确实有悔改的表现。

“王海涛,你在这里表现很好,如果继续保持,可能会减刑。”管教这样鼓励他。

“谢谢领导,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王海涛认真回答。

在服刑期间,陈志华来看过他几次,每次都带来一些生活用品。

“海涛,你在里面要照顾好自己,我在外面等你出来。”陈志华握着王海涛的手说。

“我会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再犯错误了。”王海涛叮嘱他。

“你放心,我已经吸取教训了,以后一定老老实实做人。”陈志华保证。

“等我出去后,我们还是好兄弟,我一定会好好补偿你的。”陈志华继续承诺。

王海涛听到这些话心里很欣慰,觉得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

因为表现良好,王海涛实际只服刑了四年半就被提前释放。



一九九七年的秋天,王海涛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那时候陈志华已经退伍,但王海涛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王海涛试图通过部队联系陈志华,但得到的消息是他已经复员回到地方。

“陈志华现在在哪里?我想联系他。”王海涛问以前的战友。

“听说他去南方发展了,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清楚。”战友们只能这样回答。

王海涛回到了老家,发现父母因为他的事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村里人都知道他坐过牢,指指点点的议论让父母抬不起头来。

“海涛,你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错事?”母亲哭着问他。

“妈,我犯了错误,但已经改正了,以后不会再有问题了。”王海涛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找工作的时候,王海涛处处碰壁,有犯罪记录的退伍军人很难被用人单位接受。

“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有犯罪记录的人。”这样的回答王海涛听了无数次。

最终,他在市环卫局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工资很低但总算能维持生活。

“海涛,这个工作虽然辛苦,但很稳定,你要好好珍惜。”环卫局的领导这样说。

“我知道,我会认真工作的。”王海涛感谢能有这个机会。

05

在环卫局工作的第三年,通过朋友介绍,王海涛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刘晓梅。

刘晓梅当时是个离异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条件也不是很好。

“海涛,我知道你以前的情况,但我不介意,我们都重新开始吧。”刘晓梅很理解他。

“晓梅,你能这样想我很感动,我一定会好好对你的。”王海涛被她的善良打动。

两人结婚后生活虽然清贫,但逐渐稳定了下来,后来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王磊。

王海涛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工作更加努力。

关于陈志华的失联,王海涛从最初的失望逐渐变成了麻木,最终选择了遗忘。

出狱后的前几年,王海涛一直在努力寻找陈志华。

他托人在陈志华的老家打听消息,但陈家早就搬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陈志华一家在几年前就搬走了,听说是去了南方,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老家的邻居这样说。

王海涛还专门请假去过几个南方城市寻找,但都没有任何收获。

“请问你们这里有没有叫陈志华的人?”王海涛在各个地方打听。

“陈志华?这个名字太常见了,你有没有更详细的信息?”对方总是这样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海涛对找到陈志华的希望越来越小。

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暇继续寻找,只能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中。

偶尔还是会想起陈志华,想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

但更多的时候,王海涛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也许我太单纯了,也许志华根本就没有真心把我当朋友。”王海涛有时候会这样想。

“如果他真的把我当兄弟,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他。

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失望,再到最终的麻木,王海涛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可能被人利用了。

但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现实继续生活下去。

对于人际关系,王海涛变得更加谨慎,不再轻易相信别人。

“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二十六年过去了,王海涛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沧桑的中年人。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环卫局工作,从普通清洁工干到了小组长,收入虽然不高但也够用。



儿子王磊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找到了工作,虽然不经常回家但生活还算顺利。

妻子刘晓梅在超市的工作也很稳定,两人的感情虽然不算很深,但也相敬如宾。

从表面上看,王海涛的生活很平静,和其他普通的退休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里那块石头一直压在那里,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

06

退休后的第三个月,一个普通的下午,王海涛正在小区的凉亭里和邻居们下棋。

“老王,你这步棋走错了,应该走车。”邻居老刘指着棋盘说。

“是吗?我没注意,重新来。”王海涛的注意力确实不在棋盘上。

这时候,一个陌生的男子走了过来,仔细打量着王海涛。

“请问您是王海涛吗?”那个男子礼貌地询问。

王海涛抬起头,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男子,头发花白,穿着很整洁。

“我是,请问您是?”王海涛有些疑惑。

“我叫萧振国,我找你很久了。”那个男子自我介绍。

听到这个名字,王海涛的心里猛然一震,这不是当年的营长老萧吗?

“营长!真的是您!”王海涛激动地站了起来。

“海涛,终于找到你了。”老萧的眼中也闪着泪光。

周围下棋的邻居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一幕,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营长,您怎么找到我的?”王海涛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我退休后一直在寻找你,终于通过民政局找到了你的地址。”老萧解释道。

“您找我有什么事吗?”王海涛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有些事情我必须告诉你,关于陈志华的。”老萧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听到陈志华这个名字,王海涛的心里再次震动,这是二十六年来第一次有人主动提起他。

“他...他现在还好吗?您知道他在哪里吗?”王海涛急切地问道。

老萧沉重地摇了摇头:“海涛,陈志华...他已经死了,死了很多年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王海涛感觉天旋地转,差点站不稳。

“什么时候?怎么死的?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王海涛颤声问道。

“这正是我要跟你说的,当年的事情,你被骗了。”老萧叹了一口气。

周围的邻居们看到王海涛的反应,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谈吧,这件事说来话长。”老萧建议。

王海涛跟着老萧来到了附近的一个小茶馆,两人坐在一个僻静的角落。

“营长,您先告诉我志华是怎么死的。”王海涛迫不及待地询问。

“二十六年了,我一直想找机会告诉你真相。”老萧开始缓缓讲述。

老萧的话让王海涛更加紧张:“陈志华当年的事情,其实是...你被骗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