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近日,有网友反映,江西赣州定南县早高峰时段,大量老人为了听免费课和领免费东西跟学生“抢公交”,导致每天都有不少学生因挤不上公交而迟到。定南县交通运输局表示,已发出倡议,号召老年乘客错峰出行。
无独有偶,8月初吉林省德惠市发布的一则《免费老年卡错峰出行通知》引发了社会关注。该通知提到,因早晚高峰时间段公共交通拥挤,无法保证上学、通勤人群的刚性出行需求,计划自9月1日起对持有免费“老年卡”的乘客实行分时段限乘措施,避开三个高峰时段。德惠市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在阐述理由时也描述了一个常见场景:清晨的公交车被前往早市的老年人占据,导致“孩子都上不去车”的窘境。
虽然德惠的调整通知在发出三天后被取消,但事实上发生在定南、德惠等地的现象在全国许多城市已成为早高峰时常态。比如在武汉,早高峰公交乘客中每3人就有1位老年人;有的老人单日刷卡十几次,用于接孙子、买菜、逛公园等出行。
老年群体在高峰时段集中出行对公交系统造成双重压力。一方面,有数据显示车辆运行效率因此下降20%;另一方面,学生和上班族的刚性出行需求难以保障。而对于每天上学、上班的年轻人来说,高峰时段的公交车是“刚需”。有观点指出,初高中生“一天能睡满8小时”已成奢侈,以公交通勤的上班族多从事高强度基础工作。而部分老年人“凌晨5点左右就能起床”,客观上具备调整出行时间的条件,而且晨练、买菜等这种活动的出行时间通常具有可调节性。在此背景下,如果老年人因非通勤目的频繁与年轻人“抢位置”,势必加剧交通压力。
客观来说,老年人的出行刚需在类型与频率上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但也未见得是个小数字。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承担带娃的职责,孩子上学是刚需,他们送孩子当然也是刚需;再比如很多老年人定期要去医院复诊,这也是一种刚需。简单地认定“老年人不着急”,这太过粗糙,只是更深层的讨论聚焦在如何精准公共资源的代际分配上。这些公交公司的通知直指核心矛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比较彻底地平衡不同群体的出行权益。一些地方倡导老人们错峰出行,并不是要剥夺他们的权益,而是传递一种将心比心的社会价值导向:在资源紧张的时段,优先保障学生更有紧迫性的上学需求。
目前全国多座城市已开始探索更具弹性的老年人公交优惠政策,用弹性优惠等价格手段过滤掉非刚需群体。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在中心城区,对65至69岁老年人设定了每月100次的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上海市在2016年停止对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和地铁,改为发放包含交通补贴的敬老卡。有报道说,上海的政策实施后,老年乘客量当天下降了八成以上,有效缓解了高峰期交通压力。该政策通过改变激励方式,使“非必要不在高峰期乘车”成为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导向。还有一种意见提出,能否更进一步,将“高峰微费+低峰全免”作为组合模式,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引导或许能让有限的资源服务更多有紧迫需求的人。特别是资金比较紧缺的中小城市公交企业,他们没有大城市公交企业那般比较宽松的资源调配空间,更需细水长流的政策设计,以便在服务持续与企业生存之间寻找平衡点。总的来说,这类机制既保留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又兼顾了制度运行的灵活性。
当然,真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需要代际理解与包容。正如网友所言:“今天的年轻人也会老去,而今天的老人,何尝不是曾经的奋斗者?”当年轻人主动为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让座,当老人体谅上班族的辛苦自觉错峰出行,这种双向奔赴才能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
(来源: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