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4年青岛市生态质量评价结果揭晓,崂山区以66.93的生态质量指数(EQI)和0.64的年度变化值双双登顶全市,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幅“茶果飘香、山海仙居”的生动图景。
作为山东省美丽乡村典型案例中青岛市唯一入选的区市,崂山区用十年如一日的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熔铸进城乡肌理,在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木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山海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基底: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气质”
清晨的崂山风景名胜区,6处污水处理站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水质数据,“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的智慧眼正守护着这片山海的洁净。自2018年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来,崂山区创新黑、灰水统筹治理模式,通过86.7%的纳管处理与13.3%的污水处理站建设相结合,使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6.3%,成为全市首个实现“应治尽治”的区域。在青山渔村,二维码“健康卡”公示牌立在河道旁,村民扫码就能查看水体状况,这种“河湖长制+公众监督”的模式,让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全域动态清零。
生态保护的“绣花功夫”更体现在细微处。95%的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全覆盖,让“方便之事”不再麻烦;297个智慧化“两网融合”投放点与51辆GPS收运车组成的垃圾分类网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类收集覆盖率双100%。2014年推行的“物管街道”模式,将城乡环卫服务市场化,让农民与市民同享“物业化市政服务”,这种打破城乡二元壁垒的探索,正是崂山区“城乡统筹一体化”理念的生动注脚。
从陆地到海洋,生态保护的链条不断延伸。近3年实施2.2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使水土保持率达到91.86%,高出省定目标;213个入海排污口全监管、入海河流综合整治,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从愿景变为现实,3处省级、17处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如同翡翠项链点缀山海间。87%的清洁取暖覆盖率、全域禁止规模化畜禽养殖、100%安全处置的危险废物,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崂山区“全域环境景观化”的底色。
夯实制度根基:让绿色发展有“章法”更有“后劲”
在崂山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现场,企业代表、村民、专家围坐讨论,这种“开门问策”的场景已成常态。从总结“十四五”9项指标提前完成的经验,到梳理张村河流域治理、景区生态保护等难点,规划编制始终锚定“山海城”特色,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分解到能源结构调整、水环境改善等五大领域,为未来五年画好“绿色路线图”。
智慧化监管让制度落地更“聪明”。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与“美家分类”小程序联动,用积分兑换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实验室危险废物集约式管理试点,实现危废监管“全程可追溯”;无人机巡查与岸滩保洁长效机制,让海岸线保护“无死角”。这种“科技+制度”的组合拳,让生态监管从“人盯死守”升级为“智慧防控”。
部门协同的“合力效应”持续释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美丽河湖建设专班,破解了张村河流域治理的“九龙治水”难题;环评审批“零跑腿”比例达96%、“应急预案打捆评审”等创新服务,既守住环保底线,又为企业松绑减负。“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环保合规助企行”等活动,一年服务60余家企业,将环保要求转化为发展动能。
激活转化密码:让金山银山从“生态账”里长出来
“以前守着好山好水愁生计,现在游客踩着石板路来买樱桃。”北宅街道果农的感慨,道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民生温度。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管理二科负责人赵梦介绍,依托“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5个”的梯队布局,崂山区2024年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在青山渔村,修复后的古宅、古桥与茶园、海景相映成趣,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生态+文化”的融合,让乡愁变成了“乡愁经济”。
农业的“绿色转身”同样精彩。作为区域农业支柱的崂山茶,2024年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9.48亿元,“北宅樱桃”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万里江茶业的物联网智慧茶园里,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株茶树的生长;4.8万个农产品电子合格证、33家“三品一标”认证企业、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防线。连续15年投入1.5亿元推行生物农药、有机肥直补,惠及1.9万农户,创新“茶树间种豌豆”固氮技术,让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3年提升34%,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6%和13%。森林疫木变废为宝,高温发酵制成252吨有机肥,这种“循环农业”模式,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闭环。
生态优势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特来电新能源入选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崂山湾跻身省级美丽海湾榜首并冲刺“国家级”,张村河申报全国美丽河湖中央资金……这些项目的落地,印证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逻辑。
站在新起点,崂山区正冲刺国家级美丽乡村先行区、国家级美丽海湾,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中,持续擦亮生态名片。从污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到生态产业的“最初一公里”,从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到全域发展的“一盘棋”,崂山区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是最坚实的家底,金山银山是最可持续的收益,而连接二者的,正是久久为功的制度创新与民生情怀。这座山海之城的绿色答卷,还在续写新的篇章。(李倚慰 黄元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