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瞭望 | 中国社科院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0
分享至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与话语体系构建须紧密围绕“真问题”展开,应深度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深入回应人民关切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已进入实践转化的攻坚阶段,但学科体系优化滞后、学术协同效能不足、国际话语影响力有限等瓶颈仍待突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岳栋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核心战略任务,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战略举措。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已形成多维协同推进格局。

  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社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聚焦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统筹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出版与有组织宣传,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锚定中国实践阐释重大课题

  近年来,中国社科院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聚焦重大课题,强化学术战略支撑效能。中国社科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人民核心关切紧密结合,为重大决策提供学理支撑。2024年坚持把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理论任务和学术使命,精心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讨论证和选题策划,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引导全院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改革举措,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决策咨询成果。

  其中,院党组在《求是》发表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等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深入讨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法治改革的底层逻辑》等聚焦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与弹性退休制度》《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等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理论创新锚定中国实践,建构本土化阐释体系。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权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突破西方理论路径依赖,基于中国历史逻辑与实践经验建构本土化知识阐释框架。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政治经济学逻辑》通过系统比较各国现代化进程,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既有框架,创造性提出国家现代化“内生型”与“外嵌型”两种发展模式,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经验基础,推动构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政治经济学新范式。“植根中国具体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与概念,是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独特性与创造力的核心载体,也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王炳权说。

  推动学科转型,提升理论解释力。学科方法论的自主创新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石。中国社科院聚焦经济学、边疆学、社会学等关键学科,通过跨学科融合、历史与现实互鉴等路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范式,显著提升理论的普遍解释力与国际学术话语权。

  例如《中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突破传统王朝史观与狭隘“民族”观念桎梏,从“天下”“天下国家”等中国历史传统视角出发,动态解构中国边疆历史演进逻辑,为构建自主边疆学知识体系开辟了新路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融合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论证,阐释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平性”等五大特性的历史生成逻辑,有力回应西方“文明冲突”等偏颇理论,彰显中华文明的历史主体性。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新书发布会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2025 年 8 月 25 日摄) 中国社科院供图

  强化有组织科研凝聚攻关合力

  面对科研资源分散化、学术评价功利化及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不足的现实挑战,中国社科院以系统性改革为引擎,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强化学术研究自主性,构建协同创新与良性竞争并重的科研生态。

  以有组织科研凝聚攻关合力,破解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依托战略性顶层设计与系统性协同攻关实现突破。中国社科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命题”定位,将有组织科研作为破解重大问题的核心路径。

  2024年,由院党组牵头,中国社科院组织跨学科团队,高质量完成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初步探索形成“院党组直接领导,职能局组织协调,资深专家牵头把关,多学科骨干分工合作,课题组集中攻关、限期推进”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有效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贯通、多领域精锐联合会战,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社科院学科齐全、学术积淀深厚等优势。

  以新科研形态驱动学科转型,构建自主创新方法论体系。中国社科院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集群建设为抓手,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方法论创新,推动传统学科转型与新兴研究领域拓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方法论体系。2024年累计资助实验室综合项目10项、孵化专项12项、数据库建设22项,建成实验室系统分析平台32个、专题数据库45个。

  例如“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集成多模态数据采集、治理与分析系统,整合国内外开源调查数据、社交媒体大数据、文本访谈资料及实验数据等多元研究资源,为社会行为规律与心理机制研究提供“数据驱动+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工具。

  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表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自然科学实证方法与计算手段向哲学社会科学渗透,不仅加速了学科理论迭代,更促进了跨学科交叉融合,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革新路径。”

  以全周期人才培育体系为支撑,夯实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根基。中国社科院聚焦“政治过硬、理论深厚、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构建覆盖“青年成长—骨干培育—领军引领”全周期的人才支持体系。

  一方面,打破职称评审“论资排辈”桎梏,出台《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规程》,明确“成果导向、能力优先”评价标准,取消最低任职年限限制。2024年已有13名青年学者通过破格晋升机制实现职业发展突破,形成“以能力论英雄、以贡献定地位”的人才成长生态。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科研人员需求,实施“青年学者导师制”“青启计划”“培远计划”等分层支持项目:对新入院青年学者强化学术启蒙与方向引导,对中青年骨干给予科研经费与技术平台倾斜,对学科领军人才赋予重大课题自主立项权,推动人才资源向基础理论突破与现实问题研究集中,确保科研力量“靶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2025 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发布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陶质龙首保护成果(2025 年 5 月 27 日摄) 中国社科院供图

  攻坚三大体系瓶颈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已进入实践转化的攻坚阶段,但学科体系优化滞后、学术协同效能不足、国际话语影响力有限等瓶颈仍待突破。

  夯实学科根基,以布局优化与技术赋能筑牢体系支撑。学科体系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四梁八柱”,其科学性与适配性直接决定体系落地的质量与效能。受访专家表示,学科建设需坚持“需求导向”与“价值导向”并重。一方面加速国家安全学、中共党史党建学、中国边疆学等国家急需学科的理论体系化与学科建制化进程,推动其成为服务战略决策的“核心智库学科”;另一方面强化绝学与冷门学科的保护性传承,对文化价值突出、传承意义重大但研究群体薄弱的领域实施专项扶持,避免学科断层导致的历史文化记忆流失。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内部细分领域、学科间及与自然科学的理念互鉴、方法移植仍显不足,新技术驱动的科研范式转型滞后。杨典认为,需超越单一技术工具应用阶段,构建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大模型”,整合政策模拟、学术推演、文化传播等多维功能,推动研究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模型—理论”协同的系统智能范式跃升,实现复杂问题的精准分析与前瞻性预测。

  创新协同机制,以学术共同体建设凝聚攻坚合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系统性工程,需突破个体化研究的局限,通过制度化协同与组织化攻关,将分散的学术力量转化为集中攻坚的合力。王炳权建议以“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基层落实”三级机制推动协同:顶层明确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与攻关方向;中层依托跨学科平台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基层汇聚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组建“矩阵式研究团队”,通过“议题共商、数据共享、成果共创”模式,提升体系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深化国际传播,以开放对话提升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影响力。自主知识体系的成熟度不仅体现在国内实践价值,更在于全球文明对话中的话语权与贡献度。受访专家建议,一方面需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学术平台,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品牌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为中国学者参与全球学术治理提供常态化渠道;另一方面应推动学术期刊、智库报告等成果的多语种转化,构建“学术成果—政策建议—国际传播”的全链条输出机制,让自主知识体系“听得见、传得开”。

  受访专家进一步呼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超越地域、学科局限,聚焦全球发展赤字、文明冲突等共性议题,以中国自主的理论框架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问。通过参与全球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参考等方式,将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社 incentive-icons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609063文章数 24210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