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人才缺口2030年或翻六倍,国家竞争力命悬一线,面对这场不见硝烟的人才战争,上海不再坐以待毙。
就在所有博士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时,上海这所学院却宣称:毕业不看论文!更令人震惊的是,一群00后顶尖学子正放弃传统名校,扎堆涌入,只为在这里“玩转”AI。
上海创智学院,究竟凭何勇气打破常规,成为中国AI人才培养的“破局者”?
不看卷子看什么
在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正在以一种近乎爆炸的方式增长,有预测说,到了2030年,这个缺口会是2022年的六倍,这不仅仅是数字,背后是产业的焦虑,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上海,这座城市几乎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AI人才,产业规模已经突破四千五百亿元,但即便如此,顶尖人才却依旧稀缺。
就在这时创智学院开辟了一个新玩法。
传统的选拔方式,习惯于用成绩和论文来定义一个学生,但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以找到AI时代真正需要的那种人——那种眼里有光,心里有火,有极强自驱力和行动力的人。
创智学院的玩法完全不同,想进来?那就别只抱着简历,去参加创客大赛,去训练营里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学院要看的不是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而是你面对一个真实且棘手的问题时,敢不敢想,能不能动手解决。
这套机制考验的是创新的勇气,更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工程能力。
00后直博生王殿仪就是被这个“过滤器”吸引来的,他最初也是通过复旦导师的推荐,参加了夏令营。他说,真正打动他的,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他不是被动地被筛选,而是主动地选择了这里。
这里是学术熔炉
进入学院,就等于被投进了一个“加工熔炉”,在这里,评价一个博士生的最终标准,不是论文,而是一个叫做“影响力指数”的东西。
你的学术影响力当然算,但你对开源社区的贡献,比如代码的下载量和使用量,也同样重要,你的成果有没有产业影响力,看用户数和客户数,甚至,它还会衡量你的社会影响力和战略贡献。
在这学生拥有极高的自主权,博士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课题,一年时间里,这里就跑出了6个标杆项目、6个火炬项目,还有3个是学生自己牵头立项的。
王殿仪就是最好的例子,入学前,他对AI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沿着导师的方向发论文”,而现在,他的科研自驱力被彻底激活,实践也变得更加“落地”。
他成了一个名为“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火炬项目的CEO,同时也是核心研发,这个项目不仅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成果,获得高度认可,其技术方案还被一家龙头企业申请了专利。你看,影响力就这么实实在在地产生了。
支撑这一切的,是一支极其灵活的师资队伍,全职导师平均年龄只有36岁,正是当打之年,除此之外,还有超过130位兼职导师和超过120位产业导师。
这种“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模式,确保了项目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实现影响力导向的组织保障。
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同济大学院士郑庆华曾说,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塑教育,在这里,学生随时可以找到领域内的顶尖专家,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大牛”,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最新的想法。
从实验室直通董事会
如果说选拔和培养是引擎的内部构造,那么它的最终目的,就是高效地输出动力,创智学院打造的,正是一个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转换通道。
创智学院坐落在徐汇区,与推动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模速空间”紧密联动,从地理位置上就决定了它的使命。
生态网络有多大?学院联合了31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签约合作的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超过50家,还启动了“高校算力联盟”。
合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同题共答”,企业把真实的需求和难题带进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成果则直接反哺产业。
这种深度产教融合的直接结果,是惊人的转化效率,学院已经孵化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了近5亿元的各类资本。同时,来自企业的捐赠或资助累计也达到了5亿元。
结语
上海创智学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AI人才引擎”范式,它没有在旧的体系上修修补补,而是大胆地重构了选拔、培养和输出这三大核心环节,系统性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这个存在已久的痛点。
这种模式的成功,不仅仅关乎上海那四千五百亿的AI产业规模能否持续领跑,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整个国家如何应对未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且行之有效的解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