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黄河之滨
有一处古渡——大禹渡
相传是大禹治水留下重要活动轨迹的地方
一根根钢筋混凝土水管
沿黄土坡攀缘而上
将黄河水引上旱塬,滋润良田
这就是大禹渡扬水工程
大禹渡扬水工程 图片源自新华社
芮城县由于地势北高南低
黄河从南面流过
当地守着黄河也用不上水
造成十年九旱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20世纪70年代
芮城人民秉承大禹治水精神
劈崖建站,运石填坡
在大禹渡建起了
一座国家级的大型电灌站
大禹渡扬水工程
位于大禹渡的大禹像 图片源自新华社
大禹渡扬水工程
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引黄高灌工程
工程分6级14站布局
总地形扬程346米
总装机72台
1970年
大禹渡扬水工程开工建设
在当时施工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时期
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
自力更生,引水上塬
建设芮城农业的翻身工程、致富工程
当时,没有大型施工机械
没有交通运输工具
工地建设所需的水泥和钢材缺乏
工地的每一方沙土、每一方石料
都是建设者用小平车推、
用人抬、用肩扛出来的
尽管施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但英雄的黄河儿女
用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
大禹渡扬水工程 图片源自新华社
1974年10月
大禹渡扬水工程首期竣工上水
工程引水上塬
越来越多的耕地“喝”上黄河水
结束了芮城人民祖祖辈辈
“水在塬下流,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枢纽工程设计
以三个显著特点而著称
一级站采用移动式泵车抽水
解决了水源站位于三门峡库区内
水位变化大的问题
设立两厢沉砂池
科学地解决了黄河泥沙含量大的问题
二级站单级扬高193.2米
突破了当时一次扬高不过百米的极限
大禹渡灌区枢纽二级站出水口 图片源自运城市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
黄河水到大禹渡
进入沉砂池脱去部分泥沙
经过二级站
沿着钢筋混凝土管道一路泵入总干渠
再经总干渠分水后
河水继续分流至大禹渡灌区
465条干、支、斗渠
让这座大型灌区
灌溉面积达54.62万亩
占芮城县水浇地面积的70%以上
2021年
大禹渡灌区
开始实施“十四五”
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升级灌区泵站、输配水、计量监测等工程
为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
2022年
大禹渡灌区入选
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名单
围绕用水、工程安全管理等
多项业务搭建数字孪生平台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为灌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提供了水利保障
得益于黄河水的有效利用
芮城县已经连续17年
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
眼下
大禹渡灌区即将迎来丰收的季节
丰收图景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延伸
中国水事综合新华网、山西水利、人民日报、山西大禹渡灌区、山西日报等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案| 孟京 邓婉颖
审核| 樊弋滋
监制| 轩玮
责编| 孟京
校对| 王子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