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的一次空袭,把中东局势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以色列空军对也门萨那和焦夫省实施打击,目标是胡塞武装的据点,但结果却是46人死亡、165人受伤,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数字一公布,国际社会震动,媒体和人权组织连夜追问,以色列所谓的“自卫权”还能撑多久。胡塞的医疗部门警告,搜救还在进行,伤亡还会增加。这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压在国际舆论面前的血账。
胡塞的报复来得很快。9月13日,他们宣称发射了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瞄准特拉维夫的关键设施。以色列防空系统紧急启动,铁穹和箭式导弹齐上阵,军方宣布成功拦截。但特拉维夫的画面更说明问题:数百万民众躲进防空洞,警报声一遍遍响起。即便拦住了导弹,这种“随时可能袭来”的心理压力,足以让整个国家疲惫不堪。外界普遍认为,这类导弹并非胡塞独立研发,更可能是伊朗的“技术转手”。如果胡塞的库存还很充足,以色列就不得不全天候防御,这样的消耗是长远的国力考验。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同步加剧。9月12日,纽约的联合国大会会场里,投票器亮出一串数字: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纽约宣言》通过。内容不新鲜——重申两国方案、谴责暴力、呼吁停火,但这次的投票格局意味深长。美国和以色列依旧投了反对票,但英、法、德、日韩的选择却让人看出裂痕。法国和沙特是主推者,德国直接表示支持,英国虽然语气有所保留,但公开批评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的行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化不仅是外交辞令,背后有现实考量。欧洲国家对中东的战争疲惫已久,加沙的平民伤亡让舆论持续高压。街头抗议一波接一波,议会质疑声越来越高。能源和航运同样受冲击,胡塞对红海航道的骚扰直接推高了运输成本。欧洲民众感受到的,是钱包缩水和安全威胁,而不是遥远的地缘政治理论。于是,在联合国大会这种场合,他们不得不做出与美国不同的选择。
美国的尴尬正在加剧。表面上,华盛顿依旧是以色列最坚实的靠山,军援不断,外交护航。但拜登政府很清楚,联合国142票的压力不是小事。美国要么继续“硬撑”,冒着失去欧洲盟友信任的风险;要么开始松口,对以色列喊停。这是美国中东政策几十年来少见的两难。
伊朗的身影也越来越清晰。9月12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公开表态,不会恢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合作。理由很直接:以色列和美国在6月轰炸了纳坦兹和福尔多等核设施,核材料还埋在废墟下。英、法、德已经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安理会将在10月中旬讨论。伊朗话里透出的信号是,如果制裁真的恢复,他们可能加速推进核计划。外界普遍担心,一旦失去国际监督,伊朗距离核武器只差一步。对以色列来说,这意味着北边盯着伊朗,南边防胡塞导弹,西边还要管加沙,三线作战的压力让人想起一句话:手里的牌多,可每一张都不好打。
从战术角度看,以色列的空袭确实震慑了胡塞,也展现出远程打击的能力。但空袭的附带伤害,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丢分比加分还快。联合国的票数就是证据,欧洲的转向就是信号。如果说过去以色列还能依靠“反恐”叙事获得同情,现在这种叙事正在失效。胡塞被视作“伊朗代理人”,但当导弹与妇女儿童的尸体同时出现在新闻里,国际舆论的天平很难继续向以色列倾斜。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现实:胡塞打不赢以色列,但也打不输。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击垮对方,而是用导弹和封锁,把以色列拖进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拉锯”。伊朗在背后撑腰,胡塞就不会停手。以色列空袭越狠,胡塞的反击就越猛烈。长此以往,真正疲惫的是特拉维夫和海法的普通人,而不是战场上的武装人员。
当警报一次次响起,当议会一次次辩论,当红海的油轮一次次改道,人们会慢慢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局部战争,而是全球秩序的又一次震荡。谁能在这样的乱局里掌握主动,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这次闯下的大祸,已经让它付出比预期更沉重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