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2023万人,占比15.6%。老年抚养比达22.8%,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0岁。这些数字不仅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提醒我们,衰老不再是遥远的话题,而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现实。
2023年,因工作原因我走访了多个城市的养老机构,这段经历让我对“老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前阵子我在老家的公众号上写了乡村没落的文章,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老年人成了乡村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现状等等,这些都促使我重新思考养老的话题。
前两年在上海参观某养老项目,该项目提出了“居住权购买”模式。老人可通过购买40年居住权入住心仪的户型。房间内采用全面的适老化设计,社区内还设有公立医院直通车、社区诊所,以及健身房、娱乐室、电影院和食堂等配套空间。老人几乎不出社区就能满足日常所需。入住者多为上海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也有不少是身在海外的子女为父母购置的养老居所。物质条件优越,精神生活看似丰富,却依然掩盖不住部分老人眼中若隐若现的孤独。
考察的苏州某高端养老机构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养老机构地处风景优美的阳澄湖畔,入住门槛极高,成员多为社会名流的父母,子女或身居政企要职,或是明星、企业家。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服务细致周到,但大多数老人脸上却写满了沉默与孤寂。工作人员透露,这些老人并不缺钱,缺的是亲人的陪伴。“子女舍得花钱,但很少露面,每次老人有点事吧,都联系不到人”一位护理人员这样说。物质的丰裕无法替代情感的陪伴,高档的居住环境反而更像一座温柔的牢笼。
相比之下,去考察的苏州另一家国营养老机构虽设施普通、收费亲民,却气氛活跃、热闹很多。入住老人以本地退休职工为主,子女周末常来探望。他们自发组织活动、互相串门,形成了互助温暖的社群氛围。更特别的是,该社区聘用了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作为楼栋管理员,并以“义工服务换住宿”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社区服务。这种跨代共居的模式不仅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也为社区注入了活力。
也拜访了无锡某养老地产项目,他们则采用“养老+商业”混合开发模式。除适老化公寓外,还配套建设了体检中心、食堂、书店、咖啡厅及儿童乐园等商业设施,且全部对外经营。因此社区并不封闭,反而融入城市生活,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前来。老人可下楼喝咖啡、看书,甚至即兴弹一曲钢琴。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入住了一定比例的年轻人。因属销售型公寓,并无严格的年龄限制,这种混龄共处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养老社区的边缘感。
最让我深感震撼的,则是一次参观失智症照护中心的经历。那里的老人如幼儿园孩子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听从护理人员的指令。有的老人整天怀抱着洋娃娃一动不动,有的反复问同一个问题。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生仿佛一场循环:我们从完全依赖他人到逐渐独立,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再到晚年又渐渐退回需要被照顾的状态。然而社会对婴幼儿充满耐心与呵护,对失能老人却往往缺乏同样的包容与理解。这是令人心痛的现实,也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伦理议题。
这些参访让我深刻意识到,养老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安排,更涉及精神支持、社会联结与尊严维护。
先来了解下养老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主流仍为居家养老,依赖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尤其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子女承担赡养责任仍是基础方式。但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流动加剧,这种模式正承受巨大压力。
其次是社区养老,适合空巢或无子女家庭。依托社区服务网络,老人可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上门护理、送餐、陪同就医等服务。该模式强调“原居安老”,更符合多数老人的心理需求。
第三种是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护理公寓等。通常需较高费用,将老人集中照护,虽能提供专业服务,但也容易因脱离原有社区环境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目前国内养老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服务供给仍然不足。
此外,也涌现出更多创新模式,如旅居养老——健康老人随季节迁居不同城市;结伴养老——几位朋友共同居住、互相照顾;以及“代亲属养老”——通过购买服务模拟亲情陪伴,尤其受到不婚族和丁克群体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并非城市独有的问题,农村老人的处境往往更为艰难。他们留守空村,守着老屋与孤灯,等待子女偶尔的归来。日常或在田亩间零星种点作物,或独坐院落,连过年也越来越冷清。村子里最“热闹”的场合往往是白事——又一位老伙伴离去,提醒着自己所剩无几的时光。
许多农村老人不懂智能手机,面对“无现金银行”、刷脸验证、线上挂号一筹莫展。社会飞速进步,他们却被抛在了后面。子女通过摄像头远程关注其安全,汇款、寄物成为表达关怀的主要方式,却难以替代一次真实的拥抱、一顿团圆饭的温暖。至于无子女、无积蓄的老人,则更依赖微薄的养老金与社会救助,一场大病就足以击垮全部生活希望。独居老人夜间摔倒无人发现、发病难以及时送医,这类事件时有发生。在漫长的孤独与病痛中,甚至有人逐渐失去求生欲望。
每个人都渴望有尊严地老去,但对这些老人来说,连“活着”本身都已艰难。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养老投入,修路建桥、完善补贴,但心灵关怀与医疗资源的下沉仍远远不足。
我们也终将走向老年。是否曾认真想过,自己将如何度过晚年?也许很多人认为为时尚早,但时间从不等人。衰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降临,而提前规划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要实现优雅老去,我们至少可在三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是经济上的未雨绸缪。养老金、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性保障固然重要,个人也应在青年时期积极储蓄、理性投资,为晚年准备稳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精神的滋养。老年可以是追寻兴趣、深耕爱好的黄金期。无论是阅读、写作、绘画、园艺,还是志愿服务,在年轻时有意识培养精神生活的厚度,老后才能有更多内心资源对抗孤独与虚无。
最重要的是健康积累。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与持续运动,是维持老年期自理能力的基础。健康才是真正的养老资本,让我们在人生后半程仍保有品质生活。
而这一切的背后,更需一颗豁达与通透的心。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我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一生。学会与岁月和解,放下执念、感恩存在,才真正称得上“优雅地老去”。
时光终将使我们变得温和,优雅地老去,与时光握手言和抵达生命的宽阔处,风轻云淡,心自安然。愿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都有一个从容的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