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硬指标,更直接牵动着国防实力与科技形象。
而中美俄作为三个军事大国,在这个领域也呈现鼎立局面,其中美国战机发动机推力达到了22吨,而俄罗斯仅仅只有12吨,相比之下中国发动机的推力是多少呢?
美国:22吨
说到航空发动机,美国无疑是第一梯队的领头羊。其F135发动机,作为F-35隐身战斗机的心脏,最大推力已经突破22吨,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强的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
如此重要的发动机,研究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算是美国也不例外。其实F135的研制前后花了整整十三年。
从1996年立项,到2009年交付第一台量产机,这中间经历的测试、修改、再测试,几乎可以写成一部长篇技术攻坚史。
即便开始量产,早期版本也故障频出,直到2015年后才逐渐稳定。所以别看美国现在风光,背后也是一把辛酸泪。F135的厉害之处不只在于推力大,更在于它的潜力。
2018年,普惠公司推出了增长选项2改进型,成功将推力从18吨提升到22吨。这个升级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它让F-35实现了半小时以上的超音速巡航,连续高机动飞行也成为可能。
专家形容,这种提升是从能飞到能打的关键一跃。更值得留意的是,美国在设计发动机时始终留有后手。F135不仅用于现役战机,还预留了适配下一代有人机与无人机的空间。
这种模块化、前瞻性的研发思路,让一款发动机能服务多类机型,也大大降低了未来的换装成本。可见,美国能保持技术领先,绝非侥幸。
相比之下老牌航空强国俄罗斯,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俄罗斯:12吨
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一直带有一种粗犷但可靠的标签。其代表性产品AL-31F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约为12吨,虽然比不上美国的22吨,却曾是中国等多国战机的动力首选。
AL-31F最早装配于苏-27系列战斗机,因其结构紧凑、推力可靠、维护简便而广受好评。该发动机采用单元体设计,整机由14个单元体组成,哪个坏了换哪个,不需要整机拆卸。
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战时维护的时间和成本,也非常适合技术保障能力有限的国家。
除此之外,AL-31F还以出色的稳定性著称。即便在高速飞行、极端姿态甚至进气喘振等复杂条件下,它仍能保持运转。配上现代化的诊断设备,其使用寿命可达1000小时以上,总寿命不低于十年。
正因如此,它不仅装备于俄系战机,还曾长期出口中国,用于歼-10、歼-11甚至早期版歼-20。但12吨的推力在今天看来已逐渐吃力。
随着各国纷纷进入五代机甚至六代机预研,俄罗斯也清楚必须迎头赶上。2017年底,俄罗斯高调公开了产品30发动机,并用于苏-57战斗机的试飞。
虽然具体数据尚未完全公开,但外界普遍推测其推力将有显著提升,目标直指18吨以上。可见,俄罗斯并没有停留在老本上。
虽然在推力数字上暂时落后,其技术积累与工程经验仍不容小觑。那么一向被拿来做对比的中国,发动机水平到底如何?
中国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典型的逆袭剧本。早期,中国战机严重依赖进口发动机,尤其是俄制AL-31F。
但中国人深知,心脏不能一直靠别人给。于是,一场漫长的自主研制之路开始了。最先实现突破的是涡扇-10系列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先后用于歼-10、歼-16乃至歼-20,标志着中国在主力战机的动力系统上逐步摆脱对外依赖。
尤其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装配涡扇-10的歼-20公开亮相,正式宣告中国五代机实现全国产化。
但这还只是起步,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更大推力的发动机陆续问世。
9月3日的阅兵仪式给国际上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其中运-40大型运输机也成为亮点,其配套研制的涡扇-35,据公开资料显示,其单台推力已突破25吨。
这不仅超过了俄罗斯现役任何一款发动机,甚至比美国F135的22吨还要高。
尽管运输机发动机与战机发动机在设计目标和工况上有所不同,但推力指标的跨越依然说明中国在材料、热力学、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更值得期待的是民用领域。中国为CR-929宽体客机量身打造的CJ-2000发动机,设计最大推力高达35吨,与欧美主流产品如遄达1000、GEnx属于同一级别。
2020年,该发动机核心机成功完成测试并达到目标转速,整机组装也已展开。一旦成熟,中国将打破欧美在民用大推力发动机领域的长期垄断。
从早期的能用就行到如今的媲美一流,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推力数字上,更体现在全产业链的成熟与创新机制的形成。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型号的可靠性、使用寿命等仍需持续验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可中国航发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伟大转变。
航空发动机之争,从来不只是推力数字的竞赛,更是一国高端制造能力、科技创新体系和长期战略耐心的综合体现。
美国以其22吨的F135继续保持领先,俄罗斯凭借深厚积淀在12吨级基础上寻求突破,而中国则以25吨甚至35吨的推力水平告诉世界,我们正在全力加速。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快速发展折射出一个国家走向技术自强与产业升级的决心。
从依赖外购,到仿制改进,再到完全自主研制,这条路上没有捷径,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与工程师的默默坚持。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讨论中美俄发动机时,将不再只是对比推力大小,而是谁能定义下一代发动机的技术标准。
无论最终谁领风骚,这场没有硝烟的心脏之战,都将继续推动人类航空事业向前飞跃。
主要信源
美军五代机航发推力超18吨,继续改进目标增加10%动力,中国要加油了——人民资讯2021-08-15
22吨!美F135发动机将测试新型号 最强推力再升级——环球网2018-04-11
推力35吨,CJ-2000发动机验证机试车,国产宽体机未来就用它——澎湃新闻
使命必达!运输机配装新型国产发动机 单台推力25吨的涡扇35来了——新浪财经2025-09-03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俄罗斯“产品30”发动机装机试飞 从历史看前景——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