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当代青年生活实录”。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社交平台上的相亲角总是热闹非凡,哪怕现实里再“淡”的年轻人,一到赛博世界也能瞬间化身“浓人”,兴致勃勃地列出择偶条件。斯坦福法学院在读的会写:“A9-A10家庭,找美本”;留澳八年的则强调:“找和我差不多的。”
细看之下,主角几乎全是留学生。开头必报学校,再列兴趣爱好、MBTI,最终目标明确:寻找一个“同类”。
“留学生择偶,更倾向于找留学生吗?” 这一吸引了上千人参与,64%的人选择“会”。更多人补充道,答案远没那么简单。正如最高赞评论所说:“留子和留子的差别,胜过人和猴。”
图源网友小红书@苏妮妮,她总结留学生谈恋爱还是要找留学生,有相似的经历和家境
英美留学生往往看不上亚洲留学生,高中出国的也不把读研出国的当同类,理工科和“一年水硕”泾渭分明。留学国家、学校QS排名、专业含金量……这些冷冰冰的标签背后,映照出家庭条件、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曾尽情体验异国浪漫的留学生,回到国内相亲市场后,变得保守又务实。毕竟,现实摆在眼前:海归就业遇冷、面试官只重视学校排名,再加上普遍的职场内卷和学历贬值。
中产阶级那层薄薄的安全膜,随时可能破裂。于是,留学生的婚恋问题,成了焦虑的集大成者。
留学生择偶,明码标价
“好歹毒的软件!”一位留学生惊呼。他使用的相亲软件发来了一条冷冰冰的短信:
“由于系统检测到你认证的学校已跌出QS100(QS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年度排名),账号的优先推荐功能将被取消。”
最新的全球QS排名,搅动的不只是教育界,还有相亲交友界。越来越多的交友软件要求实名与学历认证,并将学校排名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排名一变,推荐机制也随之重置。
留学生相亲交友APP页面,图源网络
留学生们自嘲式地给这些软件命名: 学历PUA修罗场、体制内赘婿预备营、英语练习大会场……同时,他们认真地码出各自的条件,把自己安放在鄙视链的某一环。
几乎没有人否认这条鄙视链的存在。本科就读于英国华威大学哲学政治经济专业的Iris,对此再熟悉不过。她曾征战相亲市场,逛过留学生相亲局,上过恋综、见过形形色色的男性。
从任何角度看,Iris的条件都无可挑剔:家境优渥、外形出众、性格勇敢开朗,从事留学教育行业拿着丰厚的薪水。
Iris自称是“智性恋”,自己成绩不错,迷恋同样成绩好的伴侣。久而久之,她练就了一种超能力: 对别人的学校和专业过耳不忘。 她不喜欢帅哥,只被名校学霸吸引,约会过牛津、剑桥的数学系和工科男生,“其实很多都长得歪瓜裂枣。”
毕业时Iris和妈妈的合影
在这条鄙视链中,学校排名是最核心的维度。Iris补充: “但也不完全看QS排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更私人的尺。”
留学目的地和留学时间,则是另一套标尺:英美两国稳居鄙视链顶端,离家越远越“高端”;而那些与祖国接壤的留学地,则被戏称为留学圈的“蜜雪冰城”。
出国的时间也很重要。出去越早,意味着更强的优越感和更殷实的家底。
不同留学地之间,几乎互不理解。美国留学生不懂英国留学生如何求学期间刷遍欧洲十几国;英国留学生也不理解澳洲留学生沿海自驾的潇洒;澳洲留学生看不懂亚洲留学生如何把每月生活费压缩到千元;而亚洲留学生则压根不在乎其他国家的留子为何互相瞧不上。
每一个“瞧不上”的背后,折射出留学费用的巨大差距。 伦敦留学每年学费与生活费加起来约需50万人民币;在美国排名前50的学校,一年学费大多超过7万美元;而在被戏称为“留学穷鬼天堂”的哈萨克斯坦,10万元就能支撑一年制的读研生活。
因此,从高中起就留学英国的女生,很难与哈萨克斯坦硕士坐到同一张相亲桌前。他们之间相隔的不是学历,而是家庭条件与消费观念的鸿沟。
留学生们在择偶方面保持挑剔,同时也被挑剔着。
在赛博相亲角,有“话术分析师”逐字拆解留学生的自我介绍,教大家识别其中“水分”。博主“软软星”曾分析:男生身高“过5减3”才是实数;自称学校TOP10,往往排第10名;说“常青藤毕业”,就可以排除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说“美硕”意味着本科在国内就读;而“喜欢哲学、红酒、高尔夫”,不过是自我标榜的修辞。
从知名金融机构,软星星分析这个男生在加拿大商业银行工作,图源网络
这些看似精致巧妙的择偶话术,彼此之间却都能一眼识破潜台词。
在爱情来临之前,留学生们和打算与留学生恋爱的人,总能保持理智先行一步。
海归群体的“同温层效应”
理性择偶背后,折射出的是留学生在婚恋市场中所处的尴尬境地。正如一篇题为《留学生回国婚恋困境报告》的热帖所指出的, 83%的回国留学生表示经历了“社交降级”,尤其在相亲市场,他们不仅择偶范围明显收窄,还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
“回国前总以为,那些熬过图书馆落地窗外的四季黄昏、懂得用三种语言点咖啡的人,理应在婚恋市场中获得某种溢价。可现实却是,这些经历最终被压缩成一句直白的询问:‘你父母社保齐全吗?’”
如今,海归身份在相亲市场中的光环早已褪去。 有婚恋平台数据显示:英美一年制文科硕士的相亲竞争力,较五年前下降47%;超过半数的相亲者明确表示,会在意对方的第一学历和留学国家。
许多归国留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孤独体验,当“留子”变成“牛马”,加班、薪资、房租的压力日益具体,身边能聊深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精神上的落差比想象中更大。
讲述留学经历的影视剧《归去来》
Iris逐渐意识到,这种孤独不仅源于现实压力,还体现在与他人的交流上。她遇到过关心社会问题的留学生,也见过没出过国的年轻人,但能够真正聊得开、毫无顾忌的,多是曾有过留学经历的人。
留学生往往更偏爱留学生,尤其是那些曾在同一国度留过学的。这种偏好来自于一种“同温层效应”:人们总是更容易被价值观、生活方式相近的人吸引。
相亲平台“陌上花开”的工作人员王妈妈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她总结出不同地区留学生的一些特点:不少美国留学生常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休闲方式以自驾游为主;而很多英国留学生则往往手握签证怒刷十几国,聊起教堂、旧书店和咖啡馆时,总能滔滔不绝。
毕业于帝国理工本硕的阿悦,有一位从高中就留英、毕业于莱斯特大学的男友。令两人惊讶的是,他们在许多细节上竟如此相似,都钟情于勃肯鞋、对英国的土豆深恶痛绝,甚至对伦敦街头的老鼠都记忆犹新。
周末时,他们常常一起下厨,阿悦负责包饺子,而男友则擅长做英式传统料理“牧羊人派”——这几乎是所有英国留学生的必备生存技能。
两人一起做的牧羊人派,受访者供图
工作几年后,他们同游西班牙,路过一座著名教堂时,两人一致决定只在门口拍照,省下门票,因为学生时代,他们都曾来过这里。两个家境不错的年轻人,已经被英国的高物价培养出一套精打细算的消费观。
阿悦与男友在西班牙,受访者供图
消费观的分歧,往往直接牵动一段关系的走向。 Iris曾与一位北大金融系毕业的男孩约会。碰巧她的猫生病了,对方陪她去了宠物医院。一套检查加治疗下来花了2000元。男生忍不住低声嘟囔:“居然这么贵。”他眼神闪烁,小心翼翼地试探Iris平时的消费习惯。
看着他略显局促的反应,Iris心里很快有了答案:他们并不合适。
性观念则是另一道难以弥合的鸿沟。 一位北美留学的女孩儿曾在网上抱怨:相亲对象一听说她是留学生,迅速发来消息说“不合适”,理由是他认为“留美女生都很开放”。女孩试图解释自己留学期间从未交过男友,话还没说完,发现已被对方删除。
不过,Iris也遇到过另一种极端。一位留学多年、回国创业的成功人士,明明有了正牌女友,却理直气壮地告诉她,自己可以“双线并行”,甚至提出发展“女友认可的情人关系”。Iris听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远离。她清楚自己绝不会踏入这种关系,更不愿被别人随意定义自己的位置。
爱情排在“门当户对”后
关于消费观、性观念的碰撞,最终指向了一个更为现实的婚恋筛选逻辑: 在留学生群体的婚恋选择中,“门当户对”往往被置于爱情之前。
王妈妈在牵线过程中也观察到,无论客户来自哈佛、牛津还是剑桥,大多数人都希望另一半的家庭背景和收入水平与自己相当。“很多时候结婚这事儿,门当户对成了底线。”
据《知识分子》报道的一篇学术荟萃分析显示,全球范围内, 多数伴侣在88.72%的特质上存在相似性。 除经济条件外,政治倾向、宗教态度和受教育水平等价值观和认知层面的匹配度也相当显著,相关性均超过0.5(1为完全相关,0为完全无关)。这表明,婚姻选择往往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同质化”。
关于择偶相关性的论文数据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许琪教授的研究进一步指出, 中国婚姻普遍遵循“婚姻梯度”理论,即男女双方在学历或收入上可能存在细微差距,但整体依然没有脱离“门当户对”的基本框架。
对留学生群体而言,这种现实演化成一种务实的婚恋策略。尤其在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哈佛硕士入职杭州某街道办、耶鲁毕业生考入郑州郊区公务员等新闻频频登上热搜,QS前100名校海归求职遇挫也已不再罕见。
曾经耀眼的海归光环,在国内就业市场中逐渐褪色。面对现实的压力,越来越多留学生倾向于寻找一位背景相近、稳定性高的伴侣,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构筑一份确定的安心。
安徽宿州公务员拟录取名单,其中有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图源网络
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国内的安安,已经相亲了四五十次,最终只结交到几位“铁哥们”。家境中产,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她,对于未来伴侣,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量化标准,只希望对方的家境和收入与自己相仿。
她补充道,最关键的是对方能接纳并维持与她相似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年能一起出国旅游、偶尔去喜欢的餐厅用餐,以及理解她日常的消费习惯。“如果两个人在生活方式上差距太大,关系很难长期维系。”
事实上,男方往往也有相似的考量。安安曾遇到过一位体面的男生,第一次见面后,对方很坦诚地表示,自己承担不起她的消费水平。最后,两人好聚好散。
安安父母对未来女婿的要求并不苛刻,他们不指望子女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跨越,只希望对方的家庭条件不会成为两人未来的负担。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 “几代人的奋斗才让我们站在这个阶层,清醒的家庭都会选择门当户对,绝不会轻易向下兼容。”
在安安看来,或许是近年来赚钱愈发不易,越来越多人对婚姻的期待,回归到了“维持现状”:“富有的人希望强强联合,而条件普通的两个人,只希望这段关系里没有一方需要‘扶贫’……在存量时代,这或许是最理智的选择。”
然而,符合条件并不等于遇到爱情。安安发现,即便对方完美契合自己列出的标准——家境相当、心地善良且同样有留学背景,爱情也未必自然而然地发生。相比外在的匹配,是否“来电”才是关键。
渐渐地,她对结婚的焦虑开始消散,不再每个周末密集地安排相亲,也不再因婚恋问题情绪大起大落。“我依然抱有期待,但也明白缘分很难突然降临。在那之前,我可以先好好生活。”
安安和小姐妹在新墨西哥州玩,受访者供图
但有时,爱情来得猝不及防。
一向把“门当户对能省去不少麻烦”挂在嘴边的Iris,最终选择的丈夫,不完全符合她最初设定的标准。他虽然有留学背景,却只有短短一年经历,在Iris看来几乎算不上“真正的留学生”。他还是某女团的粉丝,会买握手券,甚至组织其他粉丝跳舞打call——这些都不符合Iris所要求的“可以喜欢美女,但必须有品味”。
Iris不是没有犹豫过,但最终,她被丈夫身上那种稳定的内核吸引,那是一个踏实且可靠的男人。两人在新西兰的牧羊人教堂举行了婚礼,不久后,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孩子。
在婚礼上,Iris这样说道: “你并没有完全符合我当初的标准,但你也不必符合,因为从今往后,你就是我的标准。”
Iris和丈夫在新西兰的婚礼现场
王妈妈常常问她的客户:“你理想中的恋爱,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些曾远赴海外求学的年轻人,给出了高度一致的回答:希望下班没人打扰,两个人能一起看电视、打游戏,或者干脆并肩“葛优瘫”,享受彼此的陪伴。
“这不是父母那一代人天然拥有的日常吗?”王妈妈忽然意识到。
经历了异国他乡的孤独和独立生活的打磨,留学生们在看似明码标价的择偶条件下,渴望的依然是一段简单、真实,能够彼此依偎的亲密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