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
而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有一个“战国时代”,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在各国历史上,军士饮食往往代表了该国某一时期“中上”水平的饮食。我们今天就从日本战国时代的士兵饮食入手,看看当时的日本人饮食有哪些特点吧~
一日两餐与五合米:战国时代的基本饮食节奏
现代人习惯一日三餐,而日本战国时代普遍是“一日两餐”(其实我们古代社会也经常如此)。上至天皇、将军,下至平民都是如此。不过,如果是夜间守卫城池或堡垒的士兵,在晚上8点到9点左右可能还会进食。
虽然才两餐,但是士兵们并不会饿肚子,因为每餐的食量都非常惊人。
有记载称,某些战国武将一天能吃掉五合米(约1.75公斤米饭),堪称战国“大胃王”。
不过,他们的主食不是精细的白米饭,而是糙米(玄米),并常常混入小米、粟、稗等杂粮以及薯类,煮成“姬饭(煮熟的饭)”或蒸成“强饭(蒸笼蒸熟的饭)”。
这种杂粮饭口感粗糙,却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是在蛋白质和油脂获取不易的时代里,维持体力和营养的智慧选择。
战场上的“终极生存食品”:兵粮的智慧
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饮食就是战斗力。日本战国时代的“兵粮”体系就可见一斑。
干饭:煮熟后干燥的米饭,加水即可恢复,是方便面的远古原型,轻便耐存。
味噌:被誉为“兵粮之要”。它不仅能补充盐分和蛋白质,其抗菌特性还能预防战场上的食物中毒。武田信玄、伊达政宗等大名甚至拥有自己的军用味噌工厂。
兵粮丸:日本古代版的“能量棒”。将米粉、味噌、芝麻、药材等混合捏成丸状,小小一颗就能提供高热量和高营养,是忍者和士兵的救命口粮。
味噌玉 & 芋茎绳:将味噌烤干制成“味噌玉”,热水一冲就是一碗味噌汤。
用味噌炖煮晒干的芋头茎制成“芋茎绳”,既能捆行李,也能当汤料或直接啃食。
这些食物确保了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维持基本战斗力。
他们有一个经典的战术就叫“兵粮攻”——类似我们的“围城断粮”,通过切断敌人的粮食补给线迫使其投降的战法。著名的例子有织田信长对石山本愿寺的兵粮攻,以及丰臣秀吉围攻小田原城。
据记载,被围城后,城内不得不吃马肉、狗肉,甚至煮食皮革制品。
由于粮食补给的重要性,各位武将都致力于领内的粮食生产,比如开垦新田、改良农业技术、开发特产等等……武田信玄的治水事业和上杉谦信的稻米种植推广等政策,都是一样的道理。
餐桌上的阶级与地域:从大名到平民
饮食也是社会地位的鲜明写照。
大名贵族们的餐桌堪称奢华。一日三餐,以白米饭为主食,搭配新鲜的鱼类、禽肉、时令蔬菜,烹饪方式多样。
宴会上更是极尽炫耀之能事,整条的鲷鱼、鹤鹭等珍禽,以及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都是权力与财力的象征。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上杉谦信就是以“一汁一菜(一汤一菜)”而闻名,据说他的食量也非常少。
普通士兵与农民的日常饮食就极其朴素。他们的主食是杂粮饭或粥,副食通常只有味噌汤和腌菜。
肉类和鱼类是难得的奢侈。当时要吃肉,要么自己去捕猎,要么去市场上购买,但是因为受到佛教影响,除了鸟类和鱼类以外的兽肉不太被接受。
甚至连豆腐在当时都属高价品,正如大河剧《秀吉》剧中所示,一块木棉豆腐足以让平民欣喜不已。
地域也塑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越后上杉谦信能享受日本海的丰饶海产;
甲斐武田信玄的山国领地则发展出以山野菜、蘑菇和面片汤(源自中国的“馎饦”)为特色的饮食;
九州岛津氏则受益于温暖气候,物产尤其丰沛。
南蛮之风:日本饮食的全球化革命
战国后期,随着葡萄牙人带来的“南蛮贸易”,日本饮食文化迎来了一场革命。
新食材
辣椒、土豆、南瓜、洋葱、卷心菜等首次登陆日本,极大地丰富了食材种类。
新味道
砂糖的传入颠覆了日本的甜味世界(此前主要依赖蜂蜜和甜酒),使点心文化空前发展。
胡椒等香辛料也作为贵重品流入。
新料理
天妇罗(油炸技法)、卡斯特拉蛋糕、面包、金平糖等异国美食被引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味觉体验。
织田信长等革新派大名积极接纳这些新风潮,并将南蛮料理和糖果树作为展示自己开放视野和权威的工具。
饮食与权谋:餐桌上的政治学
对于战国武将而言,“吃”从来不只是为了果腹。
宴会即外交
豪华的庆功宴是犒赏部下、巩固团结的重要手段。招待盟友或贵客的宴席,则是展示实力、进行政治谈判的绝佳舞台。
茶汤里的玄机
千利休完善的“茶汤”文化,是另一种形式的饮食政治。
在看似风雅的茶席上,交换信息、密谈政事、赏赐名贵茶器,都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图。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是此道高手。
健康之道:战国武将的养生术
在平均寿命不高的时代,如何保持健康是武将们的核心关切。75岁高龄的德川家康就是其中典范,他的秘诀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喜好麦饭而非纯白米饭,注重营养均衡;
饮食八分饱,不过度进食;
偏爱如鲭鱼等富含DHA的鱼类,并熟知草药知识。
当时的日本人已懂得通过食材来调理身体,如用生姜驱寒、用萝卜助消化、在春季食用山野菜为身体“解毒”。
从日本战国饮食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在物资有限的时代,人们总是对食物充满敬畏,物尽其用。
日本饮食自古就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最初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后来是来自西方的南蛮饮食文化,后来他们再转化为自身特色。
正是这种开放性能让日本一次又一次地从低谷走向强大,但是也为他们埋下了祸根——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极力融入西方,想要摆脱东亚桎梏,为自己贴上“西方人”标签,反而让自己丧失了自主性和主动权。
回到主题。透过战国时代的餐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权力博弈与生活智慧。
而你,又从中看到了什么呢?欢迎在评论里留言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