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学者尝试描绘华夏世界的文明画像,却给出所谓黄土文明的粗糙形象。这番典型的刻板概念,显然与古代的真实情况大相径庭。相反,历朝历代都偏向于将都城建设在某个水乡,并且依赖自然或人工河道展开帝国版图。只是由于身在其中,缺乏能跳出来做整体叙事的宏观视角。
这里就节选三位外国观察家的笔记。他们分别花费相当篇幅,描绘岭南、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的内河航运,足以为今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古代风貌。
《中国志》里的珠江世界
珠江流域几乎贯穿整个岭南地区
虽然拥有漫长海岸线,但古代或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海外来客,都优先选择在广州登陆。其中既有地理因素、技术限制,也包括不可调和的规章制度缺陷。好在珠江流域分布广泛,两头分别联通广西和江西,堪称帝国构建岭南秩序的大动脉。
公元1550年代,传教士克鲁斯就以广州为起点,窥探过比较神秘却很繁荣的内陆世界。
制度性限制让广州得以长期独享海运红利
那儿有许多大城,其最近的海港是广州。这条河在那里入海,所以它一直是大小通行的河道。为使这些小船可以平安沿赣江来往,每一里都有3-4艘武装大船和小艇,沿河西侧通宵警戒。过夜船只在这些警卫保护下是安全的。每处警卫有30-200人不等,视航行所需而定。
这种警卫通常保持到你抵达梧州(广西)。那一直是这个省和广东省的都堂驻地。从该城往上,河越来越窄,航道危险,总有40-50艘武装船只护送商船。这些费用都由皇帝负担。
古代的珠江大部分水域适合大中型船舶通航
有的城镇,水流几乎穿过所有街道。这边或那边有用砂石筑成的码头供百姓公用,街上铺有结构精致的桥从这边通往那边,大量船舶从一地到另一地往来于街中。河水入城的地方,墙上开着漂亮的门,晚上则关闭坚固的铁门。
中国内陆是河流纵横交错、既多又大,以致可以乘船直抵内地尽头。战船也好、货船也罢,前头使用两支桨。桨很大,每支四,五个人划,安在舷旁,他们熟练地划动使船前进,而且他们出和进都大大依靠一道栅门。他们把这些桨叫做橹橹,在所有船上都使用橹橹,航行中从不用别的种类的桨。
橹在亚洲东部的古代船舶中非常常见
他们有许多货船,穷人在小船住着夫妻及子女,他们除船上的半个甲板以御风雨日晒外,没有别的住处。另一些大船,里面贮备商货和妻子的家当,有可以存放大量东西的大舱。
在河边观赏那数不清的船,来的去的,扬帆的划桨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稻田一望无际,远看似好多张帆的船只是穿过陆地,到你朝船走去,船也朝你驶来,你才看见庞大的船身(除帆外先是什么都看不见),也才看见船驶来的宽阔港湾。
珠江也是朝廷维持岭南秩序的交通动脉
朝老挝和缅甸方向,河里很多船一直有护卫,甚至到广西城一整月的航程也是如此。这些船是设在河的分岔处,因为地处边陲,这些地方通常有很多海盗,河流分支很多,所以那些地方设置的船也很多。这些船所到之处,有两艘小艇日夜不断从一处到另一处巡逻,行动十分敏捷。
从梧州到广西省边境,那是最危险的地方,不断有40或50艘战舰。这些守卫和护航船都由国家公款支付。
珠江航道有非常军事化的一面
《中国报道》里的繁华赣江
赣江流域联通着长江与珠江水系
如果沿珠江支流北上,就是古代的南北要冲江西省。由于朝廷不断强化海禁,这里是岭南通往长江流域的主要路径。所以,重要性超过南方的珠江水系,繁华程度远非今人所能想象。
公元1549年,冒险家伯来拉在福建沿海被俘,经历过一段曲折且艰辛的囚徒生涯。他以江西南部的赣州为中心,描绘出另一幅内河图景。
赣州是古代重要的内河港口
我在前面曾说,中国遍布河流。只有眼见才能相信,但现在我要再次证实这点,因为我们越深入该国,我们发现河流就越大。
我们到达赣州城,河大到像是海。有天大约九点钟,船开始靠近河岸划行,正午抵达一座用许多船塔成的桥,有两根大链子连接起来。我们在那里等到老晚,但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来,只见两个老爷在太阳快落山时前来坐在那里,一个在这头,一个那头。接着桥开了几处地方,大小600艘船开始通过,往上航的是一处,往下的是另一处。当所有船都这样通过桥后,桥再关闭。
赣江的两条支流分别走向广东和福建
我们过了桥,沿城航行到晚上。然后遇到另一条河,与这条河会合。我们沿城墙上航,来到另一座用船搭成的雄壮的桥,但比大河上的那座桥要小得多。这些河在城外一个角落会合,两河中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船,我们都认为至少有3000多艘。我们所在的小河数量较多。
他(都堂)乘坐船经过与这条河连接的另几条河,可以到皇帝的驻地北京。因为如我在前面多次提到,这个国家遍布河流。
赣江也是许多官吏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
《远游记》里的大运河盛世
大运河的重要性几乎无需多言
如果不断沿赣江北上,必然抵达至关重要的南北分界线长江。由于两头皆有大运河相通,能迅速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贯穿,直抵王朝的中央京畿。因此,这条人造河道的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南方的任何自然水系。
公元1549年,冒险家平托在绍兴附近被抓,后被送往北京接受审判。他有幸成为,首个留下完整大运河记录的西方人,详细程度超过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
作为人工河道大运河的繁华程度超过其他自然水系
如前所述,南京城沿大运河而筑,高出平地许多。我们沿此河逆流而上,沿岸200-300人的小村落星罗棋布。从外表上看,可能是漁民和普通劳动者的住房。兩岸深处、目光所及,皆是大片的松鼠林,栗树林,柑林,一眼望不到边的小麦、水稻、玉米、小米、大麦、燕麦、蔬菜、亚麻、棉花地。许多华丽房屋周围有栅栏,可能是官吏的庄园。
从南京到北京,约180里格的路上,沿大运河两岸有许多糖厂、酒厂和榨油厂,用各类豆类榨制的油和各种水果制成的露酒。河两岸有专门出售这些东西的街道,长有2-3里格,街市很壮观。
大运河衍生出许多沿线商业城镇
我们还看见河中有大量形如小帆桨船的船。从头到尾都盖着苇篷,如同鸡窝一般。这些船有3-4层,每层约两掌高。上面装满了人们准备拿去出售的鸭。
他们帆桨并用,逆流而上。我见到许多船上装满了乳猪、甲鱼、青蛙、水獭、蛇、鳝鱼、蜗牛及蜥蜴。如前所述,这里什么东西都吃。因为这些货物价值很低,所以一个商人可以做数种生意。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矩可循的,但有些买卖例外,因为从事一切买卖者不乏其人。
大运河沿线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世界
一路上我们还看见许多的双桅帆船、舲艇及驳船,满载水陆产品。其数量之多我真无法用言语来叙述。真想不到这里的物产会这样的丰富。运同一货物的船往往达200-300艘。尤其在集市和庙会的时候,永远人山人海,各种货物一律免税。大部分庙会设在河两岸,这样方便了货物运输,庙会也更加壮观,物品充盈。
有集市时,船只聚拢在一起,组成一宏伟壮观的城市,沿河排开,足有一里格长,三分之一里格宽。除诸如纵帆船、独木舟、单桅方帆船之类的小船外,共有两万多家船在那里做生意。这水上城市井然有序,宏伟壮观。这水上之城中无数的船间有两千条通道,大部分上面都盖绸篷子、旗帜飞扬。在扎起来的彩台上出售各种各样的货物。
大运河的存在成为许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入夜后,这些通道都用绳子拉起来,钟声过后不再允许船只和人通过。每条通道中,在桅上挂有十几盏灯笼,以便看清夜间通过的是谁,去什么地方,拿什么东西,然后在第二天向当时的都御史禀告一切情况。这些灯笼在夜色中通明闪亮,那景色美不胜收。
在这些通道中,即便是那些较逊色的通道中,也一定有祈祷室。它们都安置在摇橹船这类的大船上。这些祈祷室整洁和谐,鎏金的屋顶,里面绘着佛像,和尚们在做功。百姓不断上供各种物品,和尚们则以此为生。
为管理大运河朝廷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
朝廷的30个城防官乘快速纵帆船沿水城巡逻,以防窃贼。他们总是一边巡逻、一边吆喝。此外,城市每个有头面的人和主要商人都要率领他们手下的人轮流巡夜。还有一些船上挂着丝绸篷子,里面有各种表演和游戏,老百姓到那里去消磨时间。
总之,陆地上有的这些船上都有且数量为大。沿路主要城镇及地方的情况我就不再赘述,因为沿岸各地的概况大同小异。
直到清朝中后期运河依然是全国最繁华的水系
总结
历史上的各帝国京畿全都是本区域内的水乡
事实上,华夏文明一直是沿着河道展开。从最初的黄河流域,到后来的淮河两岸,再到跨越长江直面整个南方水系。当时的自然条件远胜现在,许多河道宽广且适于大型船舶机动,承担着类似铁路、公路网络的血管作用。
当然,透过笔记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觉察出维持这些水系交通的高昂代价。在海运被制度性压制的时代,这番成本转嫁才能勉强运转。直至工业时代降临,崭新的物流手段一日千里,终于将古代的内河依赖硬生生比下去......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