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夜晚,有多少人辗转难眠?
这样的情形已不是一两天了。
中东的地图上,过去两年被以色列袭击点亮的地方越来越多。“卡塔尔”成为最新一员,这边厢是武力,那边厢有人数数:七个国家挨过打。中东,似乎没有几家能睡安稳觉。
有人悄悄数落:“下一个会是谁?”可细想下来,不如说“下几家会是谁”。
在这场大面积的冲突中,普通人始终是无助的。他们一天清晨从破碎的房子里走出来,看见天边还有飞机的影子。以色列的战机还在加沙转,上个星期,三百六十个目标被他们打了。
约十五万巴勒斯坦平民,不得不背着家当离开家园。
高高的楼房,大片的城区,在战机腾空的时候,被选中作为攻击重心。有人拍下那一刻,碎石飞溅,孩子的哭喊短促又急促。一片一片,原本有灯火,有人家,如今连夜都黯淡许多。
加沙的天,还是蓝色的,但地上少了很多东西。
在8号那天,以色列忽然朝黎巴嫩飞去。贝卡谷地、赫尔穆勒那一带,晨曦时分就传来炸弹的声音。据报道,有五人死亡,说是击中了“真主党”军事设施。今时今日,这次已经不是头一回。
空袭还在,各方都是提防着下一轮。
“以色列的目标,并不只盯着谁,而是盯着一片。”
西方一些媒体,列出一张张时间表,说2023年后,中东只有个把地方没遇到过以色列的打击。这一年多里,动荡不断。
这背后,是以色列国内气氛的转变。“极右”的标签贴得越来越响,政策、民意似乎都往一边靠。对外展现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样子——但对普通人来说,这实力就是武器、就是弹痕、就是路边看不见的人影。
加沙与约旦河西岸,不断成为被蚕食的名字,也成为许多家庭分离的记忆。
但世界并不是静静看着不吭声。联合国大会这回投票,显示出不同的心思。142个国家举手,支持“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反对的,只有10国。
这件事背后,藏着难以言说的“希望”两个字。
会场里,巴勒斯坦代表曼苏尔一遍遍请求大家站在他们一边。
“请加入我们”,他说了九遍,像是在跟不肯转身的风说话。
“全城撤离令”一下来,落叶一般的人潮,被迫离开故土。那些高楼,是不是还能再站起来?没人敢保证。
以色列的行动,引起多国反应。有的国家当场表明态度,中国代表评价“十分恶劣”,英国首相与以色列总统议论时,也没能掩饰分歧。
伦敦的唐宁街10号,招牌红砖,见证过太多次辩论。这次,是关于承认不承认巴勒斯坦。说话的人语气激烈,桌子都差点敲裂。
“以色列对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处理方式,已经让欧洲多国感觉不满意。”
各种声音汇集起来。从外面看,中东像一个有无数裂缝的瓷碗。
但裂痕还没补,新的压力已经冒出来。
联合国安理会、各国代表、国际新闻不断刷新进展。外部的谴责声明很多,但大家心里明白,光靠这些话,或许难挡后续更大的风浪。
有国家会说“必须停止冲突”,有国家却只是观望。政策的惯性,比声明更晚。
此外,也门胡塞武装已经公开表示,誓言“反击必将到来,绝无例外”。受害方的愤怒,无人能全盘否定。如果说这场冲突,是一把野火,那各种声明就是远处的水桶。
“以色列付出的代价,正变得一次比一次大。”
在国际关系层面,有人指出,如今以色列与欧洲的分歧,比从前都要明显。上一轮巴以矛盾时,大家还能坐在一个桌前谈判,现在却更多聊天也聊不起来。
以色列“弃儿”的说法,也被英国官员搬了出来,说得很直白。
欧美很多国家,出于自身考量,往往用“谴责”这个词,却很难真正让政策发生大动。
有些事情,光靠讲讲还不够。有些目的,不光需要语言,更要行动。
“142票对10票”的决定,意味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渴望和平与公平。
但真正的和平往往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特别是那些还在逃离的家庭、那些还在轰鸣下奔波的人。
巴勒斯坦代表的话,在会场里重复响起。希望像一缕风,穿过沙漠,没人能抓住,但总有人在等着。
这一切,再次证明,中东不是平静的地方。每当一处陷入火光,影响的不是几家人,而是一片土地、许多梦想、和一代又一代看不见未来的小孩。
以色列的策略、政策,带来了局势的复杂。
攻击的增多,反映了信心的溢出,有人说“迷失了自己”。
国际社会这一次的决定,与以往相比,多了更明显的态度。但在更大的风雨中,能不能帮到那些早晨站在废墟上的人,还需要时间。
让我们记住这些数字,记住这些“举手”与“举剑”,因为背后都有日子和生命。
愿未来的夜里,更多的人能睡个安稳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