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关注,不迷路哦~
哈喽,大家好呀,我是嘿咻讲保险~[捂脸]
在云南,地州上对于体制内稳定工作的执着,简直太可怕了......
我出生在云南地州一个公务员家庭,打小在机关大院长大。身边的亲戚朋友,几乎清一色是体制内——公务员、老师、医生。
而我,成了家族里的“逆子”。
一、“光鲜亮丽的年薪”≠“有出息”
当年放弃家里安排的稳定路子,一头扎进保险行业,从机构一线干到了省级分公司部门总经理。哪怕现在年薪早已远超本地公务员水平在不少亲戚眼里,我依然只是个“卖保险的打工仔”。在云南,只要你不是编制内人员,统统称为“就一打工的”,呵呵,这就很有“滇”味。
我妈到现在还经常念叨:“你看你表姐,在税务局朝九晚五多安稳,你工资高,但你那个是企业,今天说要你,明天就一脚把你蹬了”。
我哭笑不得。
哪怕我从工作到现在,跟她解释了不下100次,我是在国企,我也签劳动合同,有五险两金,哪怕我带她看过我工作的职场和稳定的团队,她依然觉得——我一个卖保险的,不如一个街道办公务员。
这不是我妈一个人的想法。这是很多地州城市,甚至整个云南的集体潜意识。
图片源自网络
二、云南考编执念的根源
为啥云南人这么执着于考编?
道理并不复杂:云南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优质岗位供给不足,体制外缺乏稳定而有尊严的职业路径。
“体制内”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在云南,可不止是稳定。
它意味着社会地位、熟人圈子里的认可、婚恋市场的硬通货,甚至于家族的面子。
三、“家乡宝”文化下的终极选择
在云南,“家乡宝”文化浓厚,很多人不愿远走他乡。那么留在本地最好的选择,毫无疑问就是“进体制”。
大学毕业那几年,我很多同学考公考了五六年依旧执着,宁可年年挤破头去大浪淘沙,也不愿去企业“打工”。不是因为企业工资待遇,而是因为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信不过“体制外”这三个字。
四、保险行业的“双重偏见”
而我所在的保险行业,哈哈,那就更老火咯,甚至处于“体制外”中的“底层”!
很多人一听“保险”,第一反应还是“推销的”、“合法的传销组织”、“骗子”、“没技术含量”。
他们看不到精算、风控、理赔、资管的专业壁垒,也不能理解一家头部省级保险公司部门总所要承担的合规管理、团队建设和业务压力。
他们只认一个标签:不在编=打工的=不稳定=没出息
说实话,我委屈过,我靠自己专业吃饭,凭本事带团队,保证手下员工的工资待遇、帮客户做理赔服务、给国家交税,我不觉得这份工作哪里不体面。
这些年我想通了,特别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我靠自己双手撑起自己的小家,给自己保护的人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就够了。其实说到底,不是体制出了问题,也不是我出了问题,而是社会认知的转变,远远慢于经济结构的变迁。
图片源自网络
结语:请尊重每一个认真赚钱的角色
现在,我能做的,不是硬要去改变谁,而是珍惜当下,用更长的职业寿命、更稳健的收入能力、更专业的行业形象,去一点点扭转这种偏见。
我也不再执着于跟他们解释“我是不是打工的”。就算是打工的又如何?我在打一份自己选择的工,我在一个合规经营的国企凭专业赚钱,我给妻子、给女儿提供了安稳的生活和坚实的依靠,我带领团队为公司创造价值、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不丢人!
我的尊严,不来自于别人怎么称呼我,而是来自于我每一天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担当,这就够了。
而云南,也需要慢慢学会尊重市场、尊重专业、尊重每一个认真赚钱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