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刚刚访美归来,韩国政坛风向却骤变。他连发四道命令:召回被捕技工、对华免签、压制反华示威、暂停对菲贷款。
表面上是经济应对,实则牵动中美博弈神经。外界不禁追问——这位总统,究竟是在调整战略,还是被现实打醒?
ICE突袭电池厂,韩国工人集体被捕
佐治亚州的一家大型电池厂厂区陷入混乱。执法人员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突袭工地,数百名工人被集体带离工作现场。这家工厂由韩国现代与LG能源解决方案联合投资建设,项目原计划年内投产,现场正处于设备调试阶段。此时美方突然介入,直接导致全部工人作业中断。
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主导行动,配合国土安全部人员完成现场控制。从拂晓开始,大批执法车驶入厂区,门岗和通道入口迅速封锁。穿戴全副武装的执法人员携带执法记录仪、现场笔录材料、拘捕令文件、通讯设备,对在岗人员逐一拦截排查。
韩国籍技工成为重点检查对象。他们被要求排队交出证件,不少人当场被戴上手铐。包括300多名韩国技工在内的近500人被扣押、移送拘留设施。
拘押行动执行时间超过6小时。整个工厂一度陷入瘫痪,物流中断,外部交通被拦截,项目协调人员无法介入。部分被拘人员在现场滞留至深夜,直至身份信息录入系统并完成初步问讯。
工人多持短期商务签证或ESTA入境,一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入境时申报目的存在差异,美方据此判定他们为非法劳工。调查尚未展开结论之际,韩国官方已通过多条渠道施压要求说明情况。
外交部向美国驻韩大使馆正式提交照会,要求确保被拘人员权利,提供充足法律援助。总统办公室方面更是连续召开四次会议,强调此次事件对“韩美互信基础”造成严重影响,要求各方加快人员接回。
9月11日,首批释放人员在包机安排下登机返韩。工人抵达仁川机场后,身着统一外套,情绪复杂。有媒体现场采访到其中几人,他们回忆当时“像是演习”,完全没有任何预告,行李、手机被全部查封。有人在仓库中被集中关押数小时,之后才得知自己即将遣返。
这一突发事件直接冲击韩国本土的产业神经。现代与LG的美股在随后的48小时内先后下跌,分别损失6%和4%的市值。金融圈出现震荡,韩元兑美元一度贬值超预期,投资人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反应剧烈。
更重要的是,这次执法行动让韩企对赴美投资产生质疑。多个大型制造业集团暂停对美派遣新员工的计划,一些原定于年底赴美扩建的项目临时叫停。企业代表团召开闭门座谈会,提出希望外交部门加快与美方磋商签证条款。
韩国国内的反应同样迅速升级。从门户网站到线下街头,抗议声音连日不绝。电视节目中公开批评美国“表面欢迎外资,背后设限打压”。反对党议员更直言“韩国被当成殖民地工厂”。
李在明政府面临舆论汹涌的压力。在事件发生第三天,他在青瓦台紧急下令,设立“被拘工人快速处置小组”,并亲自听取外交与司法部门汇报。9月11日,他签署命令,要求务必将滞留人员在一周内全部接回。
整个风波持续近十日。最终,共有超300人返回韩国,其余人员仍在等待听证或申请新签证。据内部汇总统计,此次被拘人员多为熟练技工,是工厂未来运转关键力量。部分项目现场目前处于停摆状态,预计至少延误三至五个月。
这场抓捕行动如同当头棒喝。李在明试图以资金、项目讨好美国,换来的却是零容忍的执法铁拳。他所推行的“安美经美”路线遭遇第一次实质性阻力。这一事件成了李在明连发四道新令的直接动因。
临时免签成为转向突破口
9月11日中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宣布,自9月29日起,对中国三人以上的团队游客实施临时免签政策,期限为2026年6月30日。
政策背景并不复杂。中国早前恢复了包括韩国在内多国公民的签证便利措施,韩国本就面临旅游产业低迷压力。在ICE突袭事件爆发后,政府意识到对外经济依赖结构正逐渐倾斜。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制定者迅速将中国游客作为突破口。
此次免签政策设定团体游客为条件,并限定入境目的与停留期限。团队需通过旅行社申请,行程明确、酒店预订齐全。虽然形式保守,但仍然是疫情后韩国对中国游客开放最为实质性的政策动作。
政策公布当日,相关产业板块在股市上立即反应。大企业旗下免税店、美妆品牌、电商平台股价明显上涨。市场舆论普遍预期,来自中国的旅游消费力有望在年末形成回暖效应。旅行社重新开设以中文导游为主的旅游路线,免税店提前更新商品配置与货币结算系统。
政策发布后的第二天,韩国机场、高铁、酒店行业召开协调会。仁川国际机场旅客中心恢复原先关闭的中文咨询台。釜山、济州等地城市管理部门更新中文指示系统,安排志愿者集中培训。
李在明政府未公开表示政策转向。但旅游部文件中提到“鼓励多边人流互通”,被外界解读为在外交层面尝试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尤其在美方事件引发民愤之际,这一动作被不少评论员视为“试水”。
明洞商圈临时管制令出台
9月13日,韩国警察厅向首尔市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从本月15日起,对明洞、东大门、南山等地进行特殊安保级别升格,明确规定禁止在主要商圈区域举行政治性、宗教性、民族性抗议集会。
商户集体向市政府请愿,要求严控类似抗议。旅游业协会在信中指出,自8月底以来,已有至少七家旅行社取消中国团体行程,仅明洞一条街就损失近30亿韩元的潜在消费收入。舆论愈发质疑政府维安能力。
李在明政府迅速回应。9月13日上午,青瓦台召开治安会议,决定由警察厅牵头,启动“主要商圈公共秩序专项整顿”。会议未公开内容,但相关执行细节随后由首尔市政府和警察厅同步发布。
其中一条规定引发广泛关注:今后在明洞范围内,任何未经授权的聚集行为将直接予以制止,重复违法者将被依法起诉并列入黑名单。这项临时行政措施有效期至2026年6月底,恰好与对中国游客免签政策同步。
警方为此配备200名便衣与巡逻队成员,在高峰时段分布于地铁口、游客密集地带、知名门店前沿。一旦出现未备案聚集或敏感口号,将第一时间予以劝离、带离现场。
社交平台反应迅速。一些极右翼组织指责政府“牺牲言论自由”,威胁将采取网络行动抵制政府政策。对此,韩国司法部表示,针对涉外关系的极端行为,已经“超过合理表达意见的界限”,有权依法规制。
商界代表普遍欢迎。免税行业联合会主席公开发言称,此举有助于稳定游客信心,预计十一假期期间中国游客人数将增长三至四成。业内预计,中韩航班量将在接下来一个月内持续增加。
从操作时机看,这一决定的出台紧贴“免签”政策宣布之后。韩国政府试图通过实际动作让外界看到态度与执行力。这不是单纯安抚情绪的操作,更是向旅游、零售、航空等产业发出信号:李在明政府已选择重新激活对华民间往来。
一纸命令暂停贷款,东南亚项目按下暂停键
9月10日,韩国财政部通过正式照会通知菲律宾财政部,决定“暂停”对一项名为“菲南农业发展战略项目”的贷款援助。该项目原定于2025年底前向菲律宾提供总额达7000亿韩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目标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改造、运输走廊优化以及灌溉系统建设。
该笔贷款在去年韩美“印太经济框架”联合声明中被列入合作示范工程之一。彼时韩国为响应美方印太部署计划,曾表示将在东南亚强化经济援助、基础设施输出能力,菲律宾是首个试点国家。
贷款协议文本早在今年2月草签完毕。韩方技术评估团队3月已实地赴菲考察,拟于10月正式开工。项目资金将主要由韩国进出口银行和对外经济合作基金提供保障。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际,韩国突然决定“暂停拨付”,原因仅为“需重新评估项目执行风险和战略价值”。
外界解读普遍认为,此举不仅仅出于经济考量,更是借势表达外交立场。尤其是在美方对韩工人实施拘捕、贸易谈判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韩国方面正通过具体项目调整向华盛顿释放信号。
菲律宾官方一开始对这一决定表示“意外”。农业部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称,该项目已准备半年之久,韩方突然改变立场,势必影响多个地区农业合作与交通计划实施进度。
韩国财政部随后回应称,项目暂停并非取消,只是“战略调整”,将结合“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重新审视海外援助分布方式。
这段表述保留空间极大,也为未来恢复项目留足余地。但从现阶段来看,该项目在可预见时间内几无重启可能。
同时,韩国外交部近期也减少对东南亚外交活动的参与密度。李在明本人已三次取消原计划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行程,将重点重新放回中韩关系轨道。
韩国智库发布报告称,此次暂停贷款体现出李在明政府在外交方向上的一次明确“调整”。在与美国关系紧张升级、中国游客政策调整推进的背景下,韩国放缓对印太同盟国家的援助节奏,已构成事实上的转向。
而菲律宾则公开表示“理解韩国决定”,但希望项目能在合适时间重新启动。中方对此暂无公开表态,但多家媒体注意到该项目此前曾引起东南亚其他国家兴趣,可能转由他国承接。
韩国的这一举动,未必只针对菲律宾,而是对整个“印太援助机制”一次整体调整。韩国援外机构随后通知数个原定于年底启动的新项目推迟预算审批,印证这场政策收缩正逐步扩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