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恐龙叫声与《侏罗纪公园》标志性的咆哮截然不同 —— 这才是恐龙可能拥有的真实声音。
数十年来,恐龙的威猛咆哮声一直回荡在电影、电视节目中,萦绕在无数人与儿童的想象中。但令人惊讶的是,事实上包括科学家在内,无人真正知晓恐龙的声音。化石能保存骨骼却无法留存声音,这使得电影制作人和古生物学家在重现恐龙声音时只能依靠推测。正因如此,如何聆听距今六千六百万年前灭绝生物的回响,引发了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共同探索。
如今,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副教授考特尼·布朗迈出了大胆而创新的一步。她耗费十余年时间,融合古生物学、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3D打印技术,打造出以恐龙头骨为模型的乐器 —— "恐龙合唱团"。这项研究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真实的恐龙之声。
用呼吸与骨骼破译恐龙声音
2011年,布朗在新墨西哥州博物馆的一次旅途中按下按钮,听到副栉龙(一种长着喇叭状冠顶的鸭嘴龙)的重建叫声时,这项研究便悄然启程。空灵的叫声让她感受到深邃的音乐性,她开始思考:人类能否像恐龙一样歌唱?"作为歌者,我认为恐龙也是歌者。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与恐龙的深刻联结,"布朗说道。
这个问题成为了她终身项目的种子。为寻求答案,布朗重点研究了约七千万年前的植食性恐龙 —— 如冠龙科恐龙。这些恐龙拥有与鼻腔相连的复杂头冠,科学家认为其相当于天然共振腔,使它们能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用于预警天敌、维持群体联系或吸引配偶。
布朗首先研究幼年冠龙头骨的CT扫描图像,精细捕捉化石内部的气道结构。在合作者帮助下,她3D打印出冠饰与鼻腔,精准重建了恐龙内置的音响系统。通过在模型中添加机械喉部(气流经过吹口时产生振动,原理类似小号),她制造出能从低语转换为轰鸣的幽灵般声响。2011至2013年间,这些早期乐器曾在奥地利声音艺术竞赛中获奖,但仍有巨大改进空间。
构建恐龙合唱团
布朗的乐器本质上是基于化石CT扫描的3D打印头骨,连接音响系统后可将人声转换为类恐龙声音。后期她采用更优质的传声材料进行升级,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疫情后 —— 与阿尔伯塔大学设计教授切扎里·加耶夫斯基的合作中。因卫生限制无法直接吹奏乐器,他们改用传感器捕捉演奏者声音(或细微动作)的振动,将信号传输至数字喉部后经3D头骨发声,同时通过摄像头追踪嘴部运动调节音调。
此外,布朗拓展了项目的科学维度:她建立生物声学计算机模型,通过模拟气压变化与声带振动的方程式还原动物发声机制,并基于鸟类鸣管(鸟类的发声器官)编写不同模型(如鸽式与鸦式)。"选择鸣管模型是因研究表明恐龙喉部结构与鸟类相似,"布朗解释道。这种灵活系统允许表演者切换不同恐龙发声假说。
此后,更多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学生以作曲家、程序员和表演者身份加入恐龙合唱团。团队近期在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古斯曼乐器比赛中获得季军,并以"恐龙三重奏"形式演绎《小行星之怒》等原创作品,彰显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真实之声截然不同
恐龙合唱团不仅是新奇的艺术实验,更颠覆了对恐龙声音的长期假设。例如,这些乐器常产生温和的交流声而非《侏罗纪公园》中的威胁性咆哮,暗示恐龙可能拥有社会性交流能力。"通过向恐龙乐器吹气,你会与它融为一体,就像我演奏手风琴时的感受。我希望与灭绝生物建立深层次的共情,"布朗表示。
该项目也凸显了一个关键科学挑战:我们永远无法确切知晓恐龙的声音,但能通过模型重建与创造性实验探索可能性。布朗计划将3D打印方案与软件开源,促使全球各地创建恐龙头骨乐器合唱团,并计划扩展至结节龙(拥有复杂鼻腔的重甲植食恐龙)等其他物种。她最终构想是打造古今声音交融的完整管弦乐团,让观众不仅能看见恐龙形态,更能聆听它们的远古回响。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