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在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的广袤田野上,有一处并不起眼却意义非凡的场所。
这里没有高墙大院,只有扑面而来的稻香与泥土气息;这里没有深奥难懂的学术壁垒,只有卷着裤腿、穿梭于田间地头的青年学子和专家教授。
这就是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稻渔科技小院——一个将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乡村振兴新阵地。
什么是科技小院?
洪林镇农综站站长贡毅介绍,2018年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洪林镇政府共建科技小院,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长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通过零距离服务(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实现多方协作,是“科学技术+农村小院”的创新模式。
洪林稻渔科技小院特色鲜明。它以虾稻培育为主,由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教授领衔科研团队,形成了“教授+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的完整科研梯队。
“过去搞农业研究,样本取回去,在实验室里得出数据、写出论文,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有时会‘水土不服’。”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马承志说,小院建立后,完全不同了,大伙吃住在村里,课题就在田间,发现问题立刻研究,解决方案当场试验,效果立马就能看到。
实验室搬进田间,效果显而易见。目前,该科技小院先后研发了“虾稻虾”“虾稻蟹”和“小龙虾—再生稻”等稻渔新模式,开发出稻虾和稻蟹专用饲料。其中“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水产养殖14项重点推广技术,是宣城市农业技术历史上首次入选全国推广案例。2024年研发的“六月黄+水稻”轮作与共生技术、“小龙虾—水稻—早熟蟹”模式入选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
除了研究,科技小院还承担着推广和服务责任。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举办技术培训、建立示范田、24小时线上答疑等方式,将最前沿、最实用的农业技术手把手教给农民。
“以前施肥凭感觉,现在小院的老师教我们测土配方,缺什么补什么,成本降了,产量反而高了!”“遇到虾苗生病,拍个照片发到微信群里,专家马上就能给出诊断和解决办法,真是太方便了!”“引入物联网系统,土壤湿度、酸碱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实时传输到手机APP上。浇水施肥,再也不用全凭经验‘猜谜’了!”……如今,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成了洪林镇农户眼中随叫随到的“自家人”和值得信赖的“技术靠山”。
如今,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已辐射宣州区5万余亩稻田,带动330余户农户转型,亩均增收超2500元,打造出价值1.5亿元的稻渔生态产业。
展望未来,该镇还将提高小院科研水平,助推研究领域覆盖蔬果、家禽等,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宣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