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现身福耀科技大学开学典礼,步履蹒跚却点燃全场!他这三句话,让年轻人心跳加速!
9月12日,福州秋阳正好。福耀科技大学崭新的体育馆内,空气仿佛被数千双年轻的眼睛点燃。当一位身着深色西装、步伐缓慢却异常坚定的老者出现在通道尽头时,整个场馆瞬间沸腾了。
“曹董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积蓄已久的掌声如惊雷般炸响,年轻学子们自发地全体起立。78岁的曹德旺,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这所崭新大学的创办人,在如潮的欢呼声中,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舞台中央。他抬手示意大家坐下,脸上是熟悉的、略带腼腆却无比真诚的笑容。那一刻,一位实业家倾注心血的梦想,与数千学子蓬勃的求知渴望,完成了第一次庄重的对视。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开学典礼。没有繁复的流程,没有冗长的报告,聚光灯下,曹德旺拿起话筒,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地穿透了整个,却清晰有力地穿透了整个场馆:“很多人问我,老曹,做玻璃做得好好的,钱也有了,名也有了,为啥还要费这个力气、花这个钱,非办一所大学不可?”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过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孔,给出了一个朴素到近乎震撼的答案:“因为国家需要。需要更多实打实能动手、能创新、能把图纸变成产品的高水平工程师和技术人才。福耀科技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真正能解决复杂问题、推动产业进步的人。”
一、实业家的执念:从车间轰鸣到书声琅琅
曹德旺的办学梦,深植于他半个多世纪在制造业最前沿摸爬滚打的切肤之痛。
“我办企业几十年,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好工人、好工程师,实在太难求了!” 在典礼后的简短媒体交流中,他语气急切。这份焦虑,福耀集团的高管们体会更深。一位负责全球生产布局的副总裁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坦言:“我们在德国、美国设立工厂,技术支持可以全球调配,但核心的、能统领复杂项目的尖端工程师,始终是制约我们向更高端迈进的瓶颈。” 这种对顶尖应用型人才的渴求,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烫在曹德旺的心上。
于是,一个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计划开始酝酿。2021年5月,福州市教育局一纸批文,宣告“福耀科技大学(暂名)”正式获准筹建,性质定为“民办公助”。选址福州高新区南屿镇流洲岛,蓝图恢弘:占地近1300亩,总建筑面积逼近70万平方米。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投入——首期由曹德旺发起的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100亿元,创下国内教育领域公益捐赠的新标杆。
奠基仪式上,曹德旺的发言掷地有声。据《福建日报》现场报道,他望着脚下这片热土,郑重承诺:“这所学校,要办就办成中国制造业最需要的样子!它必须与众不同,必须真正面向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最痛点!” 这份承诺,迅速转化为工地上昼夜不息的轰鸣。短短三年,一座座融合现代设计与实用功能的校舍拔地而起,从图书馆、实验大楼到学生公寓,无不体现着高效与务实。一位长期蹲点校园建设进展的本地记者在个人观察笔记中写道:“速度惊人,但细节毫不含糊。曹德旺多次突袭工地,对实验室通风管道的布局、实训车间地坪的承重标准,都要亲自过问确认。”
2024年秋,福耀科技大学迎来它的历史性时刻。首批开设的八个专业(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车辆、环境、生物、经管、基础理学)迎来数千名新生,聚焦的都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核心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师资构成——据校方在开学前发布的官方信息显示,师资队伍中具有企业一线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显著高于传统高校,不少人是直接从华为、宁德时代等顶尖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上被“挖”来的。
二、开学典礼的深意:课堂直通车间,匠心取代空谈
开学典礼上,曹德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描绘未来。他选择用最平实的语言,揭示了福耀科技大学与众不同的基因密码。
“我们的学生,从进校门第一天起,就要知道‘动手’两个字的分量。” 曹德旺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实验室、实训车间,就是你们的主战场。” 这绝非虚言。信息工程专业的新生张同学,在参观完校园后兴奋地分享了他的第一印象:“太震撼了!学校有好几栋楼直接就叫‘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精密仪器共享平台’。里面很多设备,像高精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比我在一些大企业参观时看到的还要先进!” 他的手机里,拍下了价值数千万的尖端设备照片,眼神里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光芒。
这种“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正是福耀科技大学挑战传统高等教育路径的核心。其专业课程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企业真实项目被拆解、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训课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教授(原某跨国材料企业首席工程师)解释其优势:“传统教学常常滞后于产业迭代。在这里,企业遇到的技术瓶颈,可能下周就成为学生攻关的课题。我们不是在模拟,而是在实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曹德旺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了“匠心”的不可替代性:“现在都在讲人工智能,但我要说,再聪明的机器,也需要人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匠心去驾驭、去创造。” 他举了一个福耀车间里的真实例子:一片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微小弧度调整,可能需要工程师进行上百次微米级的参数修正和手感调试,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是冰冷的算法难以完全复制的。福耀科技大学要锻造的,正是这种融合了前沿知识、精湛技艺与执着信念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同于常见的校企合作浅层实习,福耀科技大学的学生将深度参与福耀集团及其产业链伙伴的实际研发项目。一位负责校企合作的校领导透露:“我们正在建立‘学分银行’和企业‘创新积分’体系。学生在企业解决真实技术难题的成果,既能兑换课程学分,也能获得企业的实际奖励和优先录用资格。学习成果与职业发展通道是直接打通的。”
三、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期许:一场静待花开的实验
曹德旺以百亿巨资投身教育,在收获无数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深层次的讨论和观察。
教育专家们对此的评价呈现多元视角。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院长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曹德旺先生的探索,其价值在于对单一评价体系的勇敢挑战。福耀模式聚焦于培养顶尖应用型工程师,这为那些有志于投身实业、精研技术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上升通道,是对过度学术化倾向的重要补充。” 他同时谨慎提醒:“成功与否,核心在于能否长期坚守‘教育本位’,平衡好企业的即时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系,确保学术独立性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网络上,公众的讨论更趋热烈。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写道:“实干家办教育,总比空谈家强百倍!中国制造要升级,最缺的就是曹德旺要培养的这种人。” 这代表了许多人对高等教育贴近产业需求的迫切期待。然而,也有网友表达了审慎的思考:“百亿投入令人敬佩,但民办大学如何保障持久的经费投入和高水平师资稳定?能否真正打破唯学历论,让这些‘实战派’毕业生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这需要时间检验。” 这些声音,共同勾勒出社会对这场教育创新实验的关注焦点。
面对各种声音,曹德旺在典礼尾声的回应显得平静而坚定:“我知道路很难走,质疑声也不会少。办大学,尤其是办一所真正不一样的大学,本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做好了长期投入、持续探索的准备。” 他望向台下年轻的学子们,眼神里是长辈的慈爱,更是创业者的锐气:“你们是福耀科大的‘黄埔一期’。你们的成长,你们未来在产业前沿创造的实绩,将是这所学校最好的答卷。”
典礼结束,人群渐散。材料学院的新生陈同学在崭新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前驻足良久。面对采访,这个脸庞尚显稚嫩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光:“曹董说这里没有‘空中楼阁’,只有真问题和硬功夫。我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工程师调试下精准地重复着复杂的动作。这所承载着一位实业家理想与数千青年梦想的校园,如同它那些高速运转的精密设备,已然按下了启动键。
夕阳的金辉洒在福耀科技大学崭新的楼宇上,为白墙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体育馆内的喧嚣已然散去,但那股被曹德旺朴素话语点燃的热流,仍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悄然涌动。
在高端材料实验室里,几个新生围着导师追问某种复合玻璃的应力参数,眼神专注;智能制造中心内,机械臂的首次试运行吸引了一群学生屏息围观。这些场景无声诉说着一种共识:在这里,卓越的标准并非试卷上的分数,而是未来车间里攻克的一道真实技术壁垒。
曹德旺的百亿豪赌与数千青年的命运交织于此,共同面对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宏大实验。当被问及这所大学能否真正孕育出改变产业格局的力量,一位现场调试设备的工程师擦了擦手,指向窗外——那里,年轻的学子们抱着书本走向实验室,脚步轻快而坚定。
“答案不在蓝图里,”他笑了笑,“答案在他们手上的茧,和眼里的光。”
#热点观察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