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体育消费燃动城市发展脉搏
——访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张盛
![]()
文汇报:体育消费作为重要的改善型消费,在落实促消费、扩内需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如何看待体育消费未来发展潜力?培育体育产业新增长点,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张盛:近年来,无论是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还是人均体育消费,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体育消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视为“高端消费”,而非经济学意义上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但我们从身边亲朋好友的生活日常中可以发现,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价值和带给个体快乐体验的生活感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悦纳,体育参与和消费正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实践。对很多有一定生活条件的人而言,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日常消费中不愿割舍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的研究发现,人们的体育消费类型和发生领域也呈现日趋多样的特点,除了运动服装、鞋帽和装备设施外,在体育赛事观赏、健身服务指导和体育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消费发生频次也在不断增长,青少年群体体育消费的场景也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些都预示着体育消费的未来潜力。
在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方面,《意见》中关于打造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促进夜间体育消费以及培育智能化体育消费模式等表述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表明人民群众体育消费的形态和层次在不断升级,体育消费的活跃表征着人民群众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而这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培育体育产业的新增长点,要把握体育消费融合化、时尚化和科技化的新趋势,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更好适应需求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大力开发体育消费特别是服务型消费的新产品,培育融合时尚、文化、休闲、健康的复合型消费模式。要坚持以高品质体验为核心,丰富体育产品的供给链,运用新技术发展高科技、定制化、体验式的产品,更好地对接各年龄段人群和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体育消费需求,积极回应体育消费从传统线下实体空间扩展至线上虚拟平台等趋势,将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等新兴服务领域有机结合。
文汇报:“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如今,“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据相关统计,“苏超”比赛单场上座超6万人,成功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达380亿元。如何更好发挥赛事溢出效应,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张盛:“苏超”的火爆源于其很好地发挥了体育的引流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体育以其独有的吸引力成为连接市民日常生活和商业、文化以及城市治理的重要入口。高品质的赛事,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情感体验性强、场景融入性强的特点,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培育品牌赛事,发展赛事经济,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城市的文化基因,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为在流量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只有塑造人无我有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流量,并发挥其溢出效应。
就上海而言,赛事布局的体系化程度较高,从以前更多引进高端国际赛事,到目前加快打造本土自主品牌赛事,尤其是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和户外运动赛事,为进一步壮大赛事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把握新的政策机遇,上海要继续发挥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环球马术冠军赛等独有国际高端赛事的品牌效应,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国内体育消费市场和国际体育高价值赛事的分析研判,加快引进更多有商业价值和培育潜力的垂类赛事。前不久,UFC格斗之夜回归上海,反响热烈,创造了近五年全国室内体育馆单日票房纪录。这类看似较为小众的赛事,其实在国内也有很可观、黏性很强的爱好者,UFC上海站购票者中超过七成来自上海之外。因此,上海国际化的高端品牌赛事如果能形成更加立体化的项目矩阵,更加主动地把握新兴时尚体育的发展脉动,就能进一步提升赛事矩阵对不同年龄人群和体育项目爱好者的辐射力和号召力,使得高影响力赛事能够进一步贯穿全年,从而增强赛事与文旅商展融合的频度和密度,更好地强化彼此的联动效应。在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方面,上海要进一步提升“三上”赛事的影响力,提高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水平,加快开发赛事与文娱、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态产品。
此外,针对目前上海体育赛事布局的空间现状,应推动各区立足产业基础、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形成“一区一特”的赛事布局,既要有效激发短期流量,又要持续拓展长期流量,把培育赛事品牌、引领全民健身与打造特色商圈和推动城市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各区品牌赛事与特色文旅活动、标志景点、节庆盛典和城市文脉融合,强化各区段文旅商体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同联动,通过差异化定位与错峰布局,形成全时段、全链条、多节点的融合体系,为把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
本报记者 陈龙摄
文汇报:《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一座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不仅要在体育赛事上实现卓越发展,向世界呈现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也要积淀深厚的全民健身基础,让体育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如何进一步实现体育与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环,让体育成为城市居民宜居宜乐的活力之源?
张盛: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体育融入城市发展、助力城市治理的关键是激发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我们在巴黎塞纳河公共泳区和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等场景中都可以找到体育融入城市治理的先进案例。在这些以体育激发社区活力的案例中,都极为注重空间的高可达性、高参与度与高频次使用,将体育与商业和社区服务有机整合,构建起“可进入、愿停留、能消费”的生活场景。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与提振消费双重驱动下,上海在“一江一河”沿岸精心打造了一批集健身、休闲、文娱、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空间,从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变,到虹口北苏州河贯通并打造“共享街道+河畔客厅”的新模式,从普陀“半马苏河”铺展“七彩秀带”,再到徐汇西岸打造“水岸共生”的梦中心,充分展现了体育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独特作用。
当前,上海在产业转型与新质生产力跃升的背景下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要进一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更多“体育场景”向“高品质生活空间”延展转化,使体育真正成为居民乐享城市生活的入口。要以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优化赛事服务管理等为切入点,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公益机构、文体社团等创办接地气、聚人气的体育节事活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策划运行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化管理,积极倡导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以体育为媒介、以生活为本原、以消费为支撑的良性循环,使不断升级的文旅商体展融合场景成为支撑都市工业与文化科技交汇的新图景。
![]()
原标题:《热点访谈 | 张盛:让体育消费燃动城市发展脉搏》
栏目主编:杨逸淇
来源:作者:文汇报 陈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