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就最近公布的新罗人墓志,来进行一下介绍。
这个新罗人名叫金泳,他的墓在西安被发现。墓志的内容,便是他在中国的一生。他是新罗王族,自从这方墓志出土后,在韩国的网站上似乎引发了一些骚动。大家看看图片中的这些言论,真不知道这些人是真糊涂,还是故意反串,但不管怎样,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来讲一讲这个人。
咱们今天所依据的内容,主要是墓葬发掘者撰写的墓志考略。这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由夏培朝和魏铖等先生主持,他们撰写了《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志考略》。书中介绍,该墓于 2022 年 6 月在西安雁塔区东姜村出土发掘。此墓在历史上已遭盗掘,出土的墓志证实墓主人名叫金泳,身份为新罗质子。
坦白地说,在此之前,我们仅见过唐代宗大历年间的金日晟墓志这一方新罗王室成员墓志,而百济的墓志倒是见过一些。为什么百济人的墓志在中国相对多见?因为百济被唐朝灭国后,其王族成员要么被俘,要么被迁徙到中国内地,所以墓志数量相对较多。而目前我们所见的新罗王族墓志,主要就是这两方。
他的祖父名字叫金义让,按照墓志的记载,就是开元初年,受到了新罗王金兴光的委派,然后入唐为质子,而金义让是新罗王金兴光的堂兄。那么从金义让一直到金泳,连续三代,他们家都在唐朝为质子,号称叫做 “宿卫宫廷”。这个宿卫可能只是一个泛称,仅此而已,因为一般来讲,那个年代外藩子弟进入唐朝,来到长安,宿卫宫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常见的职位,比方说担任十六卫当中的将领。
金义让石像残块
不过我们看金泳的墓志,似乎他没有在十六卫里边出任官职的记录,所以说此处的宿卫,大概只能称得上是一种泛称,就指的是伺候皇帝,所以你不要把它理解为金泳其实天天站在大明宫门口给皇上看门,这倒不至于。
而且金泳还曾两次受唐朝皇帝委派,作为唐朝正使的副使出使母邦。不过后来,他还是在长安去世,并安葬于长安。
他的祖父金义让,在史籍当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挺有意思,在另外一个考古当中发现过他,也就是 2016 年,陕西富平唐中宗的定陵,那个地方出土了一个石像,是一个蕃酋像,而这个蕃酋像已经是半截子,这上面就出现了金义让三个字。现在跟这个墓志匹配起来,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位就是墓主人金泳的祖父金义让。
为什么金义让的塑像会出现在唐中宗的定陵?其实坦白说,唐朝帝王陵在陵前竖立所谓的蕃酋像(又称 “宾王像”),是常有的事,属于惯例。
金泳本人,据墓志记载,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六载。他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质子的身份也随之延续。
他两次出使母邦,第一次是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他作为宣慰副使回国。这一年,唐朝要册封新的新罗王(即后来的惠恭王金虔运),朝廷派使者归崇敬前往册封,金泳便是归崇敬的副使。
第二次出使是在贞元元年(公元 785 年)。当时唐朝先派使者吊唁当年去世的新罗王金良相,同时册立新王金敬信,金泳再次作为唐朝副使出使。
就在第二次出使期间,新的新罗王(金敬信)向唐朝皇帝上奏章,请求让金泳在唐朝担任蕃长。什么是蕃长?蕃长负责管理本国在唐的外国客使及客商,这类事务朝廷往往不直接管理,而是在这些民族中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首领,由该首领向唐朝政府负责,有事朝廷直接与首领沟通。一般来说,在胡人(比如粟特胡人)中会设置萨宝这样的官职,而在东夷人中则常设置蕃长,比如我们曾见过高丽蕃长,此次出现的新罗蕃长是一份宝贵的史料,金泳也是我们目前所知唯一姓名可考的新罗蕃长。
金泳住在长安的太平里,其位置大致在今天西安市含光门西南方向。他于贞元十年去世,皇帝得知鸿胪寺的禀报后,下令予以抚恤,追赠他都督登州诸军事、登州刺史之职,还赐给赙仪,即出资为他办理丧事。
总的来说,金泳的一生看似平淡,坦白讲,他的确没有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但他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首先,他见证了新罗与唐朝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新罗的王族成员会在长安城担任质子?坦白地说,这正是新罗与唐朝关系的一种体现。朝鲜半岛原本有三个国家,即北边的高丽,南边的百济和新罗。其中,对唐朝态度最友好、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新罗,它希望借助唐朝的力量对抗百济和高丽。后来百济和高丽相继被唐朝灭亡,按理说两国关系应该更加融洽,实则不然,此时新罗想称霸朝鲜半岛,于是在新罗王金法敏时期爆发了所谓的唐罗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数年,最终双方各让一步,唐朝将安东都护府迁到今天的辽宁朝阳一带,此后双方相安无事。
唐朝为何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当时唐朝的国防重点已转向西北,西部出现了强大的对手吐蕃,因此唐朝宁愿在东北地区做出让步,以尽快稳定东北局势。新罗自然也希望局势安定,它深知唐朝实力强大,不敢全面对抗,此外还需依靠唐朝对付高丽、百济的残余势力,以及百济的昔日盟友日本。后来渤海国崛起,新罗还希望唐朝能帮助其制衡渤海。在这种情况下,新罗开始频繁派遣王族成员出使唐朝,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唐朝担任质子。
举个例子,金法敏的弟弟金仁问是新罗王族中地位很高的人,他来到唐朝后,曾 7 次往返于新罗与唐朝之间。甚至在金法敏发动唐罗战争后,唐朝一怒之下立金仁问为新的新罗王,想取代金法敏,不过此事最终未能成功,金仁问后来回到唐朝,在长安去世。
再比如,陈子昂所写的《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记载,唐玄宗时期的重臣郭元振有一妾室薛氏,薛氏的父亲是随金仁问来到唐朝的新罗人,曾担任左武卫大将军。由此可见,宿卫宫廷的外国或少数民族酋长,常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之类的官职,比如贞观年间,被俘的龟兹王到长安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被俘的高昌王曲智盛也被拜为左武卫将军。后来,薛父与金仁问一样客死唐朝,金泳亦是如此。
那么金泳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坦白说,并不算高,前期担任的多为散官,后来的登州刺史等职也属于赠官,他的主要身份还是质子。
坦白地说,唐朝的质子其实相当自由,大家不要以为质子就是被关在地窖里、戴着手铐脚镣的人质,事实并非如此。质子在唐朝可以做官、上学、参加科举,也可以娶妻生子。刚才提到的薛氏,其父亲便是在唐朝娶妻生子,才有了薛氏。金泳的墓志也证实,他的婚姻等级不低,娶的是太原王氏,还育有 9 子 3 女。
尤其是他的长子金世素,应明经举,也就是说,他还参加了科举。外国人在唐朝是可以参加科举的,进士科考试中就有宾贡科。
由此可见,质子在唐朝的生活颇为滋润,他们主要起到沟通唐朝与外邦的桥梁作用,必要时也可能承担安抚甚至出征的使命。乾陵的六十一宾王像中,相当一部分便是所谓的质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