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工资单上那笔固定扣除的公积金,过去常被很多人无奈地视为收入的减少,却鲜少有人充分意识到它背后潜藏的巨大福利价值。2025年3月,住建部联合财政部、人社部发布《关于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机制的指导意见》,对公积金制度展开全面且力度空前的调整。作为一名专注公积金政策研究12年的人士,我深感此次调整堪称近十年最重磅的公积金改革。
从全国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报数据可知,截至2024年底,我国公积金缴存人数达2.18亿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56.3%,累计缴存余额高达23.76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池,关乎着上亿职工的住房权益。此次新政从提取条件、贷款额度、资金用途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调整,为缴存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第一,在提取条件方面,过去提取公积金限制诸多,往往局限于购房、租房、大修等特定情形,导致公积金常处于“沉睡”状态。新政明确规定,缴存满3年的职工可自由提取账户内30%的资金,且无需提供任何证明。这一调整让公积金部分“解冻”,使用更加灵活。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积金提取总额为3.26万亿元,占缴存总额的13.7%。
按新政测算,预计2025年提取率将提升至18%左右,释放近千亿元资金。以月薪1万元、公积金缴存比例12%的职工为例,缴存满3年后可直接提取约2.6万元,这笔钱可用于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个人急需之处。上海市公积金中心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首月,申请自由提取的职工达47.3万人,平均提取金额2.35万元,主要用于教育支出和应急消费,政策释放的资金正转化为消费动力,既满足职工实际需求,又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贷款额度调整也是此次新政的一大亮点。过去,公积金贷款额度主要取决于缴存年限和余额,这使得一些缴存年限短但收入稳定的职工购房时贷款额度不足。新政引入“收入贷款比”概念,贷款额度最高可贷30倍月收入,不再与缴存年限强关联。住建部测算显示,月收入1万元的职工,过去最高可贷约50万元,新政后最高可贷300万元。新政将于2025年6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预计惠及约4000万有购房需求的缴存职工。
广州市2025年第一季度公积金贷款数据已反映这一变化,新政试点期间,该市公积金贷款平均额度从78.3万元提升至112.5万元,提升幅度达43.7%,贷款获批率也从62.3%提高到75.6%。以江苏的一位工程师为例,入职刚满2年,按老政策只能贷款40万元,新政实施后,凭借每月1.2万的稳定收入,成功申请到36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业贷款低1.7个百分点,30年还款期内可节省利息支出超100万元,有效减轻购房负担,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第三,资金用途扩大同样值得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融需求日益旺盛。新政明确,50岁以上职工可将公积金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职工子女全日制学历教育学费也可使用公积金支付,每年最高5万元。深圳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2025年1 - 3月已有1.27万名职工将公积金转入养老金账户,平均转入金额8.3万元;教育支付方面,已有8652名职工使用公积金支付子女学费,共计3.21亿元。
此外,新政还允许灵活就业人员自愿缴存公积金,每月最高缴存2000元,按5%年收益算,10年可积累约30万元住房资金。杭州试点已有7.3万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加入,平均月缴存1120元,杭州还推出“弹性缴存”模式,增强政策适用性。
公积金新政对房地产有积极影响,预计2025年可带动市场成交量提升5% - 8%,利好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但新政实施也面临挑战,如城市间政策差异大,需建全国统一系统;新政首年预计15% - 20%符合条件职工申请自由提取,资金调度压力大;贷款额度提高也需加强风险控制。职工应确认提取条件、评估贷款能力、关注教育养老规划、保持账户活跃。此次公积金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保体系完善的重要部分,强调资源优化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给职工带来诸多福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