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压根就不是钱

分享至

2019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提问环节,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人憋红了脸问:“芒格先生,我月薪 5000,怎么才能赚到第一桶金?”

九十多岁的芒格嚼着口香糖,慢悠悠吐出一句让全场安静的话:“先别琢磨怎么赚钱,先琢磨怎么别把自己的脑子变成‘菜市场’, 满是讨价还价的琐碎,却没半点值钱的货。”

台下哄堂大笑,可笑完没人敢再追问。

因为熟悉芒格的人都知道,这老头从不说客套话,他和巴菲特搭档半个多世纪,把伯克希尔打造成万亿帝国,却一辈子住在加州的老房子里,开着二手林肯。

有人算过,他的财富增速,比那些天天研究 “搞钱秘籍” 的人慢 3 倍,可偏偏是这种 “慢”,让他成了投资界的 “活化石”。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芒格的 “反常识财富观”:为什么他说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不是钱?那些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东西,到底藏在哪些 “花钱也买不到” 的地方?别着急反驳,看完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直把 “穷富密码” 搞反了。



一、认知带宽:穷人在 “省 5 块钱”,富人在 “买 2 小时”

去年我在超市碰到个邻居,为了省 3 块钱的塑料袋,抱着 10 斤大米走了两公里,到家累得直喘气,还跟我炫耀 “又省了一笔”。

当时我就想起芒格说过的一句话:“穷人最大的浪费,是把时间花在‘省钱’上,而不是‘投资认知’上。”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网购时为了凑满减,能花 1 小时比价;点外卖时为了省 2 块钱配送费,宁愿等半小时;甚至看免费电影,也愿意花两小时找盗版资源,他们把 “省钱” 当成了人生目标,却没算过一笔账:1 小时的时间,真的只值 3 块钱吗?

芒格年轻的时候,可是个 “反省钱达人”。

20 世纪 50 年代,他刚开律师事务所,就花了当时半年工资,雇了个专业会计。

要知道那时候他还住在租来的公寓里,连沙发都是二手的。朋友骂他 “疯了”:“自己就是律师,不会算账吗?花这冤枉钱干嘛?”

芒格却不这么想:“我算账要花 3 小时,还容易出错;会计半小时就能算完,还能帮我发现税务漏洞。省下来的 2 个半小时,我能多接一个案子,赚的钱是雇会计的 10 倍。”

后来证明他是对的,那个会计帮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税务优惠,光这一项就省了上万美元,比他付的工资多了 20 倍。

这就是穷人和富人在 “认知带宽” 上的差距:穷人把时间当 “耗材”,觉得能省就省;富人把时间当 “投资品”,觉得该花就花。

就像芒格说的:“时间不是用来省钱的,是用来把自己变成‘值钱的人’的。”

更绝的是,芒格还特别爱 “花钱买知识”。



他每年花在书上的钱,比很多人一年的房租还多,而且不是看小说,是看《物理学讲义》《生物进化论》这种 “烧脑书”。

有人问他:“你一个搞投资的,看物理干嘛?” 他翻了个白眼:“你以为赚钱只靠经济学?我懂点物理,才知道‘复利’和‘熵增’的关系;懂点生物,才明白‘生态位’对企业的重要性,这些东西,你在免费文章里根本看不到。”

反观我们身边的 “省钱党”,宁愿花 10 小时刷短视频,也不愿意花 1 小时读一本有用的书;宁愿免费听一堆 “鸡汤课”,也不愿意花点钱报个真正能提升技能的班。

他们总觉得 “知识能免费获取”,却忘了: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你花了时间,却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认知,最后还得为自己的 “廉价认知” 买单。

二、风险思维:穷人怕 “赔 100 块”,富人怕 “错过一次教训”

前阵子有个朋友找我吐槽,说他想辞职创业,又怕赔本:“我攒了 5 万块,要是创业失败了,就全没了。”

我当时就想起芒格的另一句 “怪话”:“穷人最害怕的是‘赔钱’,富人最害怕的是‘没从赔钱里学到东西’,前者把风险当敌人,后者把风险当老师。”

这话简直颠覆了我们对 “风险” 的认知。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 “不要冒险”,“稳稳的幸福才是真”,可芒格偏不,他年轻的时候,可是个 “风险爱好者”,当然,是 “可控的风险”。



20 世纪 60 年代,芒格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当时所有人都劝他:“纺织业是夕阳产业,肯定赔钱。” 他不听,花了大笔钱买了工厂的股份,结果不出所料,纺织厂连年亏损,最后不得不倒闭。

朋友都来安慰他,他却笑着说:“没事,我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训 ,永远不要投资自己不懂的行业,也不要投资‘夕阳产业’,这比赚多少钱都值。”

后来有人算过,那次投资芒格亏了近 10 万美元,相当于当时普通人数十年的工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