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9月11日18时44分,于朦胧工作室官方微博发文称,于朦胧于2025年9月11日坠楼身故,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
连日来,持续有网络爆料称,于朦胧圈内好友高泰宇等人与坠楼事件有关,无数网友涌入他们的评论区“要说法”。
9月14日,高泰宇发文称已报警,并严正声明:本人从未出现在所谓“事发现场”,相关言论均属毫无根据的恶意揣测。他表示已第一时间委托律师全程处理,并已完成报警程序,坚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据9月15日极目新闻)
美好生命的骤然消逝,令人哀叹和惋惜,在表达哀悼之情的同时,网络上关于案件疑点的讨论也持续发酵。尽管于朦胧工作室发布声明称警方排除刑事嫌疑,但由于缺乏警方的正式通报和案件细节的披露,众多网友仍在社交平台上分析案情、质疑,甚至直接点名所谓的“嫌疑人”,在高泰宇等人士的账号评论区发起围攻,直指他们为“凶手”,迫使当事人不得不关闭评论区,或报警维权。
虽然此前,相关人员都发言自证,称自己当时并不在事发现场,与事件并无关系,但这些自辩的言辞,瞬间被汹涌的舆论浪潮所淹没。网络言论掺杂强烈情绪,在部分网友眼中,自己认定的“疑点”远比当事人的自证更有说服力,他们沉浸于自己构建的“案情逻辑”中,甚至会将当事人的自证视为“欲盖弥彰”,进一步升级言语攻击。
这种“键盘断案”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对真相的渴望,但也暴露出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的模糊边界。一方面,公众人物的身份自带高关注度,案情本身的确存在令人费解的细节,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网友们急于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拼凑“真相”,将自己代入“侦探”角色,试图通过主观臆断和无端猜测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弱化了部分网友的责任意识。他们意识不到自身言论带来的现实后果,随意释放情绪,将质疑异化为攻击,并以为这是在“彰显正义”“帮助破案”,实则早已跨越了理性的边界,演变成了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不可否认,部分网友的初衷的确是追求真相、维护正义,公众也有对热点案件质疑的权利,合理的质疑有助于推动事件真相的揭开。然而,权力行使不能越过边界——当质疑变成毫无根据的指责,当讨论变成情绪化的审判,不仅无助于揭示真相,反而可能会伤害无辜者,甚至可能混淆视听,干扰正常的调查程序,让事件的走向偏离正轨。
于朦胧坠楼事件之所以持续引发猜测,正反映出公众对法律公正和真相透明的期待。作为公众人物,他的骤然离世不仅是个体悲剧,也关乎公众对于正义和公平的信心。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一事件的舆论反响,在不侵犯逝者隐私、尊重家属意愿的前提下,考虑通过更权威、更详细的通报回应公众关切,既能告慰逝者和家属,也能平息无谓的纷争,避免家属和其他人受到二次伤害。
敬畏生命、追求真相是人性善良的体现,但充满戾气的“网络断案”绝不是正确方式。我们期待事件有一个可信服的结果,但在此之前,相关讨论应保持理性与克制,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冲动,多一些求证,少一些揣测,让正义感以正确的方式推动事件抵达真相,而不是成为网络暴力、流量算计的推手。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